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這陣子自主都更的議題掀起一陣討論,台灣雖然有少數自主都更的成功案例,但其成功通常奠基於特定條件,例如:社區成員同質性高、有強而有力的領導核心、住戶經濟條件較佳能負擔資金、以及地處精華區確保更新後價值。房市專家、品嘉建設胡偉良董事長提醒,但這些條件在大多數老舊社區中並非常態,對於產權複雜、住戶社經背景多元、缺乏意見領袖的社區,自主都更的成功機率不會高,自主都更不可忽略多數民眾「厭惡風險」、「缺乏專業知識與時間」、「難以形成集體行動」的現實困境。
自主都更在理念上賦權於民,符合居住正義與社區參與的潮流,其潛在利益確實吸引人。然而,現實中它要求地主承擔整合、財務、市場與專業管理的多重風險,胡偉良指出,這些隱形成本與失敗可能性,往往超出一般民眾的承受範圍。政策的推動不可忽略背後的風險結構,否則恐怕將導致更多「看得見、吃不到」的案例,無助於實質解決都市老化的問題。

胡偉良說,自主都更的提出,確實呼應了民意對「地主主權」的期待,也展現政府推動都更的積極態度,然而如果沒有更完善嚴謹的制度,恐怕只會讓更多案件陷入資金短缺與整合失敗的泥沼。
傳統建商主導的案子中,建商願意出錢買不同意戶、協調搬遷、支付整合費;而自主都更由地主自己整合,包括誰來出錢?誰來協調鄰里糾紛?這往往會陷入「人人都想當主導、沒人願出錢」的局面。
胡偉良表示,自主都更多以社區自治方式推動,一旦牽涉容積分配、樓層高低、車位配置等細節,意見分歧極難化解,若沒有強而有力的社區領袖或專業顧問團隊,整合容易破局。
自主都更少了建商的資源整合力與談判經驗,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完成溝通協調。胡偉良指出,都更法規中仍設有「同意比例門檻」(如4分之3或5分之4),一旦部分住戶態度保留,整案就入陷停滯;因此,雖然自主都更強調「地主自主」,但實務上若缺乏專業經營與領導核心,成功率反而更低。
胡偉良認為,真正的自主都更,應建立在制度保障、專業輔導與金融支援之上,台灣的都更推動已進入新階段,政府若能設計出兼顧效率與保障的制度框架,讓地主能「自主管理但不孤立作戰」,那麼自主都更才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可行的更新路線,而非另一場難以實現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