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政府政策管制、央行打炒房已讓房市降溫,也讓不少房地產業者哀哀叫,認為不能「傷害到國家經濟的火車頭」;而央行近期則以數據顯示,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都不高,受僱員工比重也低於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餐飲業...等等。到底不動產業對國家的影響是如何?桃園市不動產建築開發公會榮譽理事長李文科則提出見解,他認為,建築業的成長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經濟建設貢獻者,先進國家都以「開工率指
數」作為經濟建設發展的指標之一,建築業確實有其重要性。
央行說明,2024年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皆不高,分別為0.07與0.06個百分點,遠低於製造業之2.68個百分點。另外,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受僱員工人數占工業與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的比率,分別為5.85%與1.6%,受僱員工比重並不高,低於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等。至於營建工程投資中,非住宅房屋(用於生產活動,如廠房)與其他營建工程(如基礎建設)合計的比重大,住宅房屋比重則較小。
央行的統計資料指出房地產對經濟成長貢獻低,引發議論。對此,李文科說,以建築業就業機會來看,建築業全國約有1. 2萬個建設公司,以建築業為核心,其連接的下游產業眾多,1. 營造業:放樣工、水電工、模板工、鋼筋工、鐵工、泥作工、油漆工...等等。2. 材料業:鋼筋、水泥、砂石、木材、磁磚、石材、塑膠、銅鐵、水電、消防、弱電、電梯...等。3. 服務業:建築師、結構技師、土木技師、環工技師、會計師、地政士、記帳士、銷售、仲介、保全、物業管理...等;結合相關產業的從業人數高達120~150萬人,提供國人大量的就業機會、也是穩定許多家庭的重要支持。
此外,建築業也是滾動國內資金效應者,李文科表示,因為生產鏈的關係,需要很多的下游各類相關產業,因此,建築業的資金投入市場後,將產生資金連帶滾動效應,進而帶動整體經濟效益達4.2倍之多,建築業是造就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之一。
而建築業也是政府稅負的加工機器;李文科說明,建築業的營業規模相當大,一直是政府最大課稅收入的「加工機器」,也就是交易時課徵的增值稅、契稅、房地合一稅;持有時課徵的地價稅、房屋稅以及建設公司的營業稅、營所稅,乃至於股東的個人所得稅。就房地稅的貢獻而言,113年共3,977億(地價稅990億,增值稅893億,房屋稅925億,契稅192億,房地合一稅976億));112年則是共貢獻3,353億,111年為3,436億,110年為3,335億;另外不動產業還衍生出下游各種產業的營業稅、營所稅、個人所得稅,更是無法論計。
李文科指出,在國際社會中,各國都以股市、房市、車市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依據,建築業的成長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經濟建設貢獻者,先進國都以「開工率指數」作為經濟建設發展的指標之一,而建築業是台灣內需經濟發展的重大推手之一,購屋置產的民眾,願意將財富留置在台灣,並將財產適度配置於購屋及置產上,應該給予正面對待與鼓勵,期待政府在推動房地產相關政策時,應有更全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