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秉持造橋者的精神,由永豐金控捐助成立之永豐基金會,在推動「小店永豐計畫」中,致力在小店、地方、社會之間搭建互助互利的連通系統,第三屆小店永豐故事展,於10月3日至5,在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4A館舉行,歡迎民眾走進小型共同體林立的世界。
捐助成立永豐基金會的永豐金控,長期深耕在地,關注不同群體的獨特需求,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務。永豐基金會的「小店永豐計畫」應運而生,以經濟為樞紐,轉動地方生活。
自2022年10月策動起,如今邁向第三屆,從山邊海畔、漁港農場、茶園酒廠,餐廳、書屋以至二手店等,包羅文化技藝、生態復育、社福培力等議題。透過徵求自立、利人的小店計畫,永豐基金會走入臺灣本島與離島的城鄉,逐漸在社會各角落引發迴響。
作為微型經濟的主體,小店不只靈活發展出多元型態的消費體驗,轉化從量到質再到意義的消費意識,更成為地方的社交熱點,透過持續創造新的社群關係,織起緊密的人情網絡,足以滲透並回應在地日常。從一間店到一個街區,再從街區擴展至鄉里,大企業所觸及不到的人間煙火,由小店帶來改變。
「小店永豐計畫」秉持造橋者的精神,致力在小店、地方、社會之間搭建互助互利的連通系統,尤其著眼於小店能否「看見」帶來正向改變的機會,譬如所處環境中長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盲點;能否以創新『翻轉』,藉由重新想像,找到解方,並提出具啟發性、可複製、可延續的營運機制;能否擴大改變的影響力,捲動並「串連」價值鏈上各單位,建立可融入生計的自營模式,既強化自身競爭力,也利益他人與環境。而永豐基金會通過嚴謹的評審過程及實地訪查,每屆選出10間用創意改變地方的店家,挹注資金與資源,支持店家落實計畫。
第三屆「小店永豐計畫」的獲選小店,囊括了來自南投埔里的「廣興紙寮」,連結職人工藝與地方特色,在數位時代中翻轉出手工紙的多元新風貌;花蓮玉里的「金喜檸檬」,透過友善契作與檸檬全果利用生產加工,為族人開啟返鄉路;台東延平的「布拉谷」,由青世代成立合作社共產共銷,回饋資源照護部落長幼;台東東河的「出力釀」,復育麴菌、共享酒廠,使傳統釀酒文化合法回歸;台東成功的「成功海銀行」,以料理結合策展,體現海港小鎮的永續思維;屏東枋寮的「三魚直賣所」,讓生產者直接與消費者對話,為國產魚造浪;高雄左營的「啡嚐不可青年咖啡」,培力逆境青少年自立自信,融入社會;高雄鹽埕的「無尾香蕉動物學校」,藉由教育及共伴,於城市一隅打造人與動物的友善基地;高雄美濃的「香蕉與黑膠三合院」,打造老屋中的料理體驗,傳承跨越世代的客家記憶;屏東小琉球的「小島停琉書店」,期待在觀光浪潮中提供另一種認識島嶼生活的選擇。
這些小店因充分融入在地、認真生活,而能跨越困境、向夢想前行;因領受大自然的給予,所以學會與環境共處;因珍視時間在地方留下的資產,而思索如何賦予價值;並且,尊重每一個生命體,與之建立親厚的關係。
小店的存在,讓『在地』得以進到人們的眼簾 ── 真實而頑強的日常,不斷在平衡商業模式與試圖創造自立利他的幸福中前行。通過每一年舉辦「小店永豐故事展」,永豐基金會將對地方的第一線觀察,匯集在展區,期待藉著這樣一個舞台,讓每個地方的溫暖故事上線、發光。
小店中不乏許多是由以捐助、補助為收入來源的基金會來轉型,深知仰賴補助非長遠之道;如同對風險家庭做培力訓練,亦盼自我示範自立更生的能力。永豐基金會希冀經由「小店永豐計畫」,為小店蓄積能量、實現理想日常,更藉以推動新型的社會福利樣態。
永豐基金會董事長陳思寬表示,「我們每個人,無論企業或個人,都可以透過責任消費、責任旅遊,分享知識、工具和專業資源,成為小店永續轉動的助力。」
第三屆小店永豐故事展 — 在地.上線 On site.On air,在10/3至10/5於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4A館,另有市集時間,10/4至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