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再出重拳!自10月1日起,美國將對所有品牌藥與專利藥徵收高達100%的進口關稅,僅有在美國境內建廠的製藥公司可獲豁免。這項消息震撼全球醫藥產業,也讓投資人急問:台灣廠商會不會受到影響?
川普在Truth Social發文時強調,這項政策的核心目的是把高值藥品產能拉回美國。他指出,只要藥廠已經在美國動工建廠,就能直接豁免關稅,等於強迫國際製藥業者「用腳投票」,把產能留在美國。這是川普回鍋白宮以來最嚴厲的一次關稅動作,且他甚至放話,未來可能把藥品稅率一路提高到150%、甚至250%。
短期來看,這項政策將推高美國藥價。美國銀行數據顯示,美國是全球最大藥品市場,藥品依賴進口比例高,若全面課稅,通路商與醫療保險系統勢必得承擔壓力。但對於想長期卡位的藥廠來說,最直接的應對就是在美設廠,或至少將最後的「包裝、貼標、放行」製程搬到美國,以符合豁免條件。
對台灣廠商而言,影響分成幾個層面。首先,台灣藥廠以學名藥為主,例如美時(1795)是對美出口比重最高的代表。由於目前政策文字主要針對「品牌藥與專利藥」,首波衝擊可能有限。但若政策未來擴大到學名藥,台廠出口成本就會立刻飆升,價格競爭力下降。
擁有美國據點的廠商反而可能受惠。像是CDMO(委託開發與代工)龍頭寶齡富錦(1760),在北美有產能,可望承接轉單需求。如果國際藥廠急需「美國製造」的解決方案,這類已落地的台廠就是首選。
API(原料藥)與特殊劑型廠也需要關注。即使原料在海外生產,但若能在美完成最後一道工序,仍可能符合豁免資格。這代表台廠若能靈活調整供應鏈,就能把衝擊降到最低,甚至順勢增加訂單。
總結來說,川普這次的藥品關稅政策,重點不只是打擊藥價,而是把製藥產能往美國拉回。對台灣藥廠而言,短線雖有不確定性,但若能及早布局美國市場、強化供應鏈彈性,就有望把風險轉化為機會。
▲美時 1795日K線圖(圖片來源: C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