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縣議會第20屆第6次定期會 縣長張麗善施政報告

記者陳致愷/雲林報導 2025-10-14 19:29

雲林縣議會今天舉行第20屆第6次定期會,縣長張麗善進行施政報告/翻攝照片

雲林縣議會第20屆第6次定期會今天(14日)邀請縣長張麗善進行施政報告,張麗善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的發展願景為主軸,報告縣府團隊在教育、產業、環保、社福、文化與城鄉建設等各領域成果,描繪傳統農業走向智慧永續的縣市藍圖,及未來施政具體行動方案。

張麗善指出,過去六年,她親自走遍全縣20鄉鎮市,將「傾聽民意」轉化為具體行動。從教育環境改善、長照與社福擴充,到農業升級與觀光活化,縣府以穩健步伐重塑雲林形象。

張麗善表示,在數位治理方面,雲林成為台灣非六都唯一獲得ICF「準智慧城市社群認證」的縣市,象徵縣府推動智慧治理與數位轉型的成果獲得國際肯定;縣府消防局、衛生局與台大雲林分院攜手的「守護者聯盟」專案,更奪下全球資通訊界最高榮譽WITSA「創新醫療應用首獎」,成為全國第一個非六都獲獎的地方政府。該計畫以AI、5G與物聯網打造急救資訊整合平台,讓偏鄉患者在送醫途中即可完成遠距診斷,大幅提升急救效率。

另縣府導入無人機空拍與AI影像分析,建立「智慧海岸保護網」,21家企業共同認養沿海區域,海洋認養率達100%。在農業面向,與臺大生農學院合作建置全台首座「氣候變遷農業示範場域」,以大數據預測灌溉時機,協助農民以科技對抗氣候變遷。這些跨域行動,讓雲林從農業縣蛻變為結合科技、永續與包容的智慧治理典範。

張麗善進一步指出,公共建設不只是混凝土,而是一種生活風格。雲林溪景觀工程榮獲「全球卓越建設獎」與「MUSE設計獎」雙金,成為全台唯一非六都獲此殊榮縣市。縣府以「截污、親水、共生」為核心,打造結合防洪、生態與文化的城市綠廊。

張麗善說,「虎尾高鐵運動園區」、「麥寮社教園區」及「建國眷村修復再利用」等工程,在2025國家卓越建設獎共奪下七項大獎,展現地方建設兼具永續與美學的格局;另位於高鐵行政專區的「氣候變遷調適館」則以6.6億元打造,為雲林首座鑽石級綠建築,融合智慧能源、碳中和與環保教育功能,象徵縣府以實際行動落實永續治理理念。

張麗善重申,產業轉型是本屆施政的重點。古坑產業加值園區於114年9月開工,面積71公頃、可創造逾百億元產值與3千個就業機會,成為雲林邁向「農工商科技城」的關鍵里程碑。縣府推動9大產業園區與電動車研發基地,串聯中台灣產業帶。

另雲林良品品牌持續拓展國際市場,外銷新加坡突破1250公噸、產品認證達1072件,並首度進軍歐洲八國市場。智慧農業與循環畜牧亦同步升級。口湖智慧養殖、崙背智慧牧場與氣套式雞舍示範場,讓傳統產業轉型為高科技生產鏈,每年可減少264萬噸廢水排放、節省15萬包化肥使用。

在文化推動上,張麗善指出,雲林以創意行銷地方故事。北港燈會、糖都嘉年華、雲西海洋音樂季與成龍濕地藝術節等活動,接連在歐、美設計獎中奪得金獎,展現文化與環保結合的軟實力。

今年行政院金馨獎頒獎典禮中,雲林縣一舉奪下「優等獎」、「創新獎」、「故事獎」三項殊榮,成為全國最大贏家,顯示性別平權與包容治理已成為縣政核心價值;張麗善說,自108年至114年9月底,縣府及所屬局處共獲得949項獎項,其中國際獎137件、國內獎812件。這些榮耀的背後,是團隊專業與民眾信任的積累。在面對氣候變遷、全球貿易變局與人口老化等挑戰,雲林以跨域協作、數據決策與公私協力為核心,逐步建立「地方韌性治理模式」。

張麗善也在施政報告宣傳即將在18日至23日舉辦114年全國運動會。會後並與議長黃凱率領縣府主管、議員合拍全運會宣傳照,邀請全國民眾一起來雲林,看各項精彩的運動競技,深度體驗雲林人文風情,與特色美食、美景。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