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有情緒,在處理事情或與人溝通時,不自覺表露出來,很多人有迷思,認為情緒都是不好的,經常忽略它、壓抑它,其實,情緒是我們最好的朋友,透過情緒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與他人,進而達到更有效的溝通。
諮商心理師陳莉婷說,「情緒只是冰山的一角,背後隱藏的是信念、價值觀、認知、想法、需求」,情緒就像是一個顯示器,告訴你這個人怎麼了,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冰山以下的事。
情緒來時別忽略、別壓抑
例如,會議上你的意見沒有被採納,於是你暴怒,甚至攻擊主管,你是真的想攻擊主管嗎?不是的,其實是你內心想被看見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又如,一對情侶約會,男方邀請女方吃高檔餐廳,女方卻滿臉愁容,擔心男方是不是都是這樣愛花錢,愁容只是表象,冰山以下是價值觀或信念受到挑戰。
「情緒是中性的,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情緒,背後隱藏很多的意義」,從小到大形塑了「不該有情緒」的觀念,於是我們忽略它、壓抑它,就失去了瞭解自己的機會。
看見自己情緒的狀態
情緒只是一個訊號,提醒我們要適時往下探索,例如你經常加班,工作非常的累,總是情緒低落,疲憊的心告訴你該按下暫停鍵,讓自己休息。
陳莉婷說,人類與生俱來有感性,也有理性,我們會哭、會笑,不代表我們沒有理性,理性用於分析、邏輯、判斷,感性用於情緒抒發,是兩碼子的事,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理性才能正常的發揮。
情緒五味雜陳,要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緒?陳莉婷說,非語言訊息就是一個切入的起點,察覺自己身體反應,比方說,緊張時呼吸急促,說話的速度加快,心情低落時,可能感覺胸口悶悶的,身體非常沉重。
若想要更進一步探索,可以利用情緒字彙對應自己當下的狀態,例如:悲傷可以細分為憂傷、憂鬱、沉重、哀傷、難過,恐懼有焦慮、緊張、惶恐、不安等狀態,「重點不在於答對率,而在於看見自己情緒的狀態」,若找不到對應的詞彙,也可以為自己的情緒命名。
探索情緒的需求 找到相對應的方式
察覺情緒之後,「不要陷入評價與批判」。例如,我怎麼又生氣了、生氣是不對的,此類苛責的話盡量避免,並且「接納目前我有情緒的樣子」,畢竟情緒只是一個徵兆,反映冰山以下的事。當自己冷靜之後,再往下探索,問問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該用什麼方式來滿足(處理)。
生活中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陳莉婷說,可以先想想生理的照顧,例如,你餓了會想吃東西,想吃什麼、吃多少,同理,情緒也會飢餓,也有它的需求,只是我們平常比較少練習情緒的需求。
舉例來說,跟朋友約好一起小酌,結果被放鴿子,你的心情非常低落,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當下你察覺著一個情緒,於是停下來問問自己,你要自己去喝,還是找其他人一起去喝,就是自我照顧的歷程,「看見狀態─探索需求─找到相對應的方式」。
若是察覺之後,情緒如火山爆發無法控制,這時可以用移轉的方式,如跟別人吵架,情緒正在上頭,可以先離開現場,轉換一個空間,屬於「物理性的移轉」,也可以用「內在情緒的移轉」,找好閨蜜聊聊、想想明天要旅遊等開心的事。
情緒來時不要評價 抒寫日記有助記憶更新
「情緒是一種能量,需要的不是全有或全無」,一個情緒智慧高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他相信可以調整、控制情緒。要去跟大客戶見面,心裡非常緊張,這時他開始做深呼吸,讓大火變小火,帶著小火慢慢燃燒,就不會讓情緒左右,破壞表現力。
陳莉婷坦言,自己也是一個情緒豐沛的人,不可能每天都很開心,「但我不害怕情緒,因為我知道它從何來,該往哪裡去,不會導致失控」。
傳統教育告訴我們,不要亂發脾氣,這樣會傷害別人,心理師則認為,我們不可能沒有情緒,重點是我們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抒發情緒。
想要生氣、想要罵人,又怕傷害到別人,可以把情緒轉移到可以承受情緒的地方,對大自然咆嘯、對著AI罵,或是找心理師宣洩,選擇沒有傷害性的對象作為情緒的出口。
接下來試著整理情緒,較適切的方式是寫日記,情緒來時不要評價,讓情緒停留幾分鐘,問問自己現在的感覺是什麼、有什麼想法。
「寫下來有助記憶更新,追溯一個星期的情緒變化,可能你愛生氣,寫了幾天之後,發現生氣的背後隱藏的是恐懼、害怕,如果只是停留在生氣,可能找不到恐懼背後真實的根源」。
焦點從「你」轉換為「我」
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陳莉婷說,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的衝突,「我們都急著講別人,你很煩、你很糟,對方就會感覺有攻擊性,產生對立面」。
社會化的過程,我們大部分都在看別人,看環境需要什麼,現在我們要把焦點從「你」轉換為「我」,用「我」來開場,述說自己的心情和感覺:「我覺得很委屈、我覺得被誤解、我感覺很難過,我的感覺是這樣,你是怎麼想的?」敞開心房,讓對方進到自己的場域。
陳莉婷說,表達自我也需要信心和勇氣,剛開始不自在,可以先傳訊息文字,等到習慣了再用口語面對面表達,大量去說「我希望、我感覺、我期望」。
很多人有迷思,「我沒說,他應該要懂啊!」其實,在關係中,冰山以上是你體現出來的樣子,冰山以下別人怎麼會知道,你得潛到冰山以下把自己挖出來,展示給別人看,別人才會懂。
另外,別人的情緒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尤其在親密關係中,陳莉婷強調,自己才是情緒的主人。
換位思考 多留意非語言訊息
廣告詞「阿嬤覺得你餓」,這句話是不成立的,阿嬤又不是你的感覺系統,怎麼會感覺到你餓?情緒是個人的事,我們可以給予支持,透過陪伴、傾聽、對話,幫助對方緩解情緒,而不是「替對方情緒」,不然涉入太多,自己也會陷入情緒泥淖。
更深層次,如何在溝通中聽出弦外之音,陳莉婷說明,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要有同理心,要能想像你就是他,把自己放在他的情境中思考他難過的點是什麼,可以多留意非語言訊息,例如,對方說我沒事,但眼光泛淚,這時要相信非語言訊息,換位思考,探索他冰山以下的事。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01期] 👈點紅字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