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未來五年內將向甲骨文(Oracle)採購3千億美元(逾新台幣9兆元)算力,創AI史上最大的算力交易案,讓甲骨文股價暴漲市值衝高,創辦人拉瑞.艾里森一度成為全球首富。而這項擴大AI伺服器建置的龐大能量所及,相關受惠台廠供應鏈已悄然浮出。
台股25000點以上最新投資攻略來了!甲骨文概念股誰最有潛力?緯穎第二看漲60%,而先進封裝新革命大成長股也蓄勢待發。
上週9/10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公布財報後股價暴漲36%,市值衝到9220億美元,逼近兆元大關,擠進全球第12大企業,而創辦人艾里森一度擠下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原因在於甲骨文拿下OpenAI未來五年3000億美元的算力大單,可能改寫目前的AI算力版圖。
事實上,甲骨文2026財年第一季財報並不理想,僅149.3億美元,年增12%,低於市場預估的150.4億美元,因為宣佈簽下OpenAI約3000億美元的算力合約,從2027年開始執行,預估2026財年將達180億美元,年增77%;接下來四個財年將陸續攀升至320億、730億、1,140億與1,440億美元,四年內成長高達8倍,震驚華爾街市場。
建置AI算力 OpenAI世紀豪賭
其中,最關鍵的是它的剩餘履約義務(RPO),也就是已簽約但還沒有執行的合約,高達4550億美元,同比大增359%,甲骨文宣稱還有幾個數十億美元的合約還在洽談中,整體數字可能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甲骨文每年營收約574億美元,這3000億美元的案子,等於未來五年內每年增加一個甲骨文公司,令人咋舌。
華爾街認為這是一場世紀的豪賭,原因在於截至六月為止,OpenAI年營收約100億美元,還不到每年必須支付600億美元的五分之一,而甲骨文未來將營收押注在單一客戶,得先大額融資購買GPU晶片及建構AI資料中心,亦有相當的風險。
OpenAI算力需求遠超微軟供量
由於OpenAI對於算力的需求遠遠超過微軟所能提供的能量,因此,雙方在今年一月終止排他條款,容許OpenAI納入其他算力來源。
市場皆知「星際之門」計畫由OpenAI及軟銀共同主持,投資金額上看5000億美元,位於德州亞伯林(Abilene)的資料中心就是星際之門的第一個項目,完工後將可提供1.2 GW的算力,可說是OpenAI擺脫微軟算力的第一步。
目前德州亞伯林的資料中心由rusoe與美國投資公司Blue Owl Capital持有,據悉,甲骨文已經簽下15年場地租約,並在今年6月斥資400萬美元向輝達買進40萬顆GPU晶片,完工後計畫把算力租給OpenAI,如今這3000億美元的大單,對後續打造AI算力中心更是如虎添翼。
事實上,不只是OpenAI,Meta、X AI、超微也向甲骨文購買算力,為何區區一家軟體公司有這樣的能耐?
雲端服務大廠向甲骨文買算力
原因在於甲骨文利用內部軟體的優勢,聯合輝達推出OCI運算叢集,此系統最多可串聯131,072顆Nvidia Blackwell GPU,打造一個超級運算中心,幫助企業自行生成並訓練AI模型,運算能力達到前所未見的2.4 zettaFLOPS(每秒浮點的運算次數),是目前最強的「Frontier」超級電腦的3倍,其他大型雲端服務商的6倍。
OCI運算叢集是訂閱制的,也就是說,需要多少算力就購買多少算力,雲端服務商或企業不需要再花大筆金額購買AI伺服器建設資料中心,連後端的人員訓練、技術升級、維修營運等一併省去,這對於高資本支出的CSP大廠來說無非是一項利多。
另外,甲骨文針對離線裝置或處於遠端地點的邊緣運算需求,也推出L40S GPU加速執行系統,以強化企業在邊緣及雲端環境中的AI運算能力。
甲骨文的Roving Edge Device v2邊緣產品,現今可支援最多三個輝達L4 Tensor核心GPU,協助企業在遠端環境中進行AI運算。
甲骨文也算是雲端服務商,但是資本和營運規模遠不及亞馬遜、微軟、Google等前三大巨頭,僅排名第七,還輸給排名第五的阿里巴巴,但憑藉著優異的資料管理系統Oracle Database、企業應用軟體(ERP、CRM、SCM)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由於市場成熟、沒有更新的產品利基,營收低迷將近十年之久,近日跨入AI算力服務是公司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甲骨文迎大單 台廠受惠股出列
然而,不管是由四大CSP廠自建資料中心,還是由甲骨文提供算力中心,對於台廠AI伺服器供應鏈都是利多,由於輝達和甲骨文為合作夥伴,可說甲骨文供應鏈、輝達供應鏈多有重疊之處,包括晶片製造台積電(2330)、組裝廠鴻海(2317)、廣達(2382)、緯創(3231)、緯穎(6669)、神達(3706)等組裝廠,散熱廠奇鋐(3017)、雙鴻(3324),電源廠台達電(2308)以及CPO廠聯鈞(3450)、環宇-KY(4991)都同步受惠。
受惠股誰賺得最多?
其中,台積電是最大的AI廠,任何AI晶片都要通過台積電先進製程,假設甲骨文年度支出有30%用於晶片採購(約900億美元),台積電先進製程市占率90%來算,可能拿下800億美元,台積電2024年營收約800億美元,800億美元平均分攤5年計算,則每年營收可再成長20%。
伺服器組裝中,鴻海、廣達、緯穎排名前三大,假設有25%花在硬體組裝,三家合計約可拿下60%,約可達450億美元訂單。鴻海年營收超過2000億美元,每年可再增加30億美元,緯穎年營收約130億美元,每年營收可增加30億美元,約成長23%。
另外,奇鋐、台達電分別是散熱、電源的領導廠商,假設散熱、電源共支出10%,台廠市佔40%,可拿下約120億美元。奇鋐年營收約40億美元,預估每年再增加12億美元營收,成長約30%。台達電年營收約125億美元,估每年可增加12億美元營收,約9%。封裝廠佔支出15%,台廠可拿下450億美元,日月光年營收約200億美元,估每年營收可再成長22%
當然,上述只是初略估算,實際數字必須得看甲骨文執行程度及台廠接單的狀況,但無論如何,甲骨文建立算力中心,對未來五年台廠AI伺服器供應鏈絕對是非常重要的利多。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08期] 👈點紅字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