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遊樂設施變成生態教育表演舞台 自強國小遊具創意玩法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2025-11-10 11:41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鼓勵各校結合在地特色,建構特色的品牌,發展學校的教育亮點。位於龜山區的自強國小以創意課程深化環境教育,結合校園遊具設施與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學習尊重生命、守護生態的理念。

「小朋友!你們還記得五年級國語課有上過護送陸蟹過馬路嗎?」董進彬校長問著班上學生。這是校長有一次在走廊外面看到教室內老師正在上課的內容。董校長表示,身為環境教育輔導團成員,有鑑於國內外為了要保護動物,確保生態棲地串聯,紛紛設置野生動物生態廊道,避免動物遭受路殺,如加拿大有灰熊地道、澳洲有無尾熊地下道、台灣也有石虎廊道等。

表演開車安全通過生態廊道

表演開車安全通過生態廊道

於是董進彬突發奇想,決定打破校園設施功能單一化思維,以遊樂設施當作表演舞台,讓學生們透過表演方式進行生態主題演出。過程中學生們發揮創意、想像力及運用肢體語言(完全不能使用道具或工具),直呼既有趣又好玩,也將善待大自然生命觀念更深植在學生們心中,實踐人類與生態共好。

校長與學生互動玩火車經過生態廊道

校長與學生互動玩火車經過生態廊道

首先,校長結合讀報教育介紹國內外有哪些生態廊道設置方式,並進行生態教育加深加廣教學。接著,將學生帶至茄苳樹旁一處山丘造型遊具設施,其中分配到「生態廊道」表演題目的這一組學生們開始圍繞遊具並進行劇情構思、角色分配及走位討論。學生們把平常稱作秘密基地的圓形柱當作是動物的通道,上面想像是馬路,有人扮演動物從洞內爬出來,有人則以坐姿手握方向盤動作想像開車的樣子,讓現場師生及校長笑聲連連。最後,校長也忍不住加入,與學生們互動玩起了火車過廊道的遊戲。

接著,校長再帶著學生們往另一處三角公園的攀爬網遊戲區移動。這次表演任務主題為「糧食」與「外來物種」對生態棲地的另一種影響。負責表演「糧食」主題的學生們在經歷一番腦力激盪過後發現,由於糧食需求增加,人類只能往山林開墾造成生物棲息地面積縮減,學生表演農夫在攀爬網下方犁田的樣子,而上面則是因為棲地減少擠滿了各種生物的畫面;另一組學生以「外來物種」主題,演出原本生活在本土生態 (攀爬網)的生物,因為三隻強勢外來物種的驅趕,導致相較弱勢的動物們驚慌失措,紛紛躲避。課堂中,校長也提醒學生們,不飼養境外動物,不棄養家中寵物,才是尊重生命、負責任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

校園遊樂設施變成生態教育表演舞台        自強國小遊具創意玩法

校園遊樂設施變成生態教育表演舞台 自強國小遊具創意玩法

董進彬校長表示,這堂課一方面讓老師們了解校園遊樂設施可以當作教具使用,另一方面也讓小朋友明白遊具不僅是單純開心的玩,還可以發揮想像力,融入上課內容,讓遊具玩起來更有趣,也更有教育意涵,將生態教育、品格教育和生命教育透過藝術表演方式串連在一起。相信下一次學生再經過遊戲區時,心中一定會想起曾經這堂有趣的生態教育表演課程,進而展現出對大自然萬物「自發」善良、尊重「互動」與和諧「共好」的素養。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