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釤、鏑、鋱、釔、鑥、鈧、釓及新增的鈥、鉺、銩、銪、鐿等「中重稀土」具宰制力,能決定全球高技術磁材、半導體、軍工與新能源等核心供應鏈命脈。儘管最早被稀土制裁的日本努力降低稀土使用量、回收廢磁鐵、開發替代材料等方式自救,但目前技術仍無法完全實現產業「去稀土化」或完全脫離中國原料來源,截至2024年底,日本自中國進口的稀土金屬類原料比重從2018年約五成上升至2024年的63%,特別是「重稀土」項目,依賴中國比重仍高達100%,這顯示雖然日本極力分散供應鏈,依賴度反而在近年提升。
日本材料回收 無法補足需求
除核心稀土原料外,日本也積極發展材料回收與循環利用(如廢電子產品回收),部分大廠(如豐田、信越化學)能達到95%的特定元素回收率,但仍無法完全補足需求。
中國目前仍掌握全球逾80%重稀土產量及高階純化技術,壟斷提純「六九」級(99.9999%)產能與核心技術專利,環保法規、技術門檻與巨額投入都是西方重建供應鏈的瓶頸,美國能源部預估至少還需五至八年才能建立完全獨立、高成本競爭力的重稀土產業鏈。
在短期無法擺脫中國稀土管制的情況下,實質受到影響的主要產品及產業包括:電動車與無人機產業、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國防工業、消費電子與新能源產品,14奈米以下邏輯晶片及256層以上存儲晶片,相關生產設備和測試設備也受管控。
部分產線供料吃緊或已停產
「釤、鏑、鋱」等重稀土最具斷供風險,直接影響上述關鍵零部件和高端設備,庫存耗盡可能導致全面停產,根據2025年官方管制與產業現況,已明確出現「供應鏈緊張或停產」風險的產品品項主要包括:電動車高效馬達,稀土磁鐵短缺導致馬達、驅動系統無法出貨,中美歐汽車大廠(如福特芝加哥SUV)已出現部分工廠暫停生產。
傳統汽車多項零件,包括側視鏡馬達、揚聲器、機油泵、雨刷與車用感測器等皆使用永磁材料,德國供應商反映庫存吃緊。產業用機床、工業自動化、機器人高性能驅動馬達受稀土磁鐵影響,部分機台面臨生產延遲。F-35發電機、雷達及精密感測器用稀土永磁體受到威脅。
圖片來源:freepik
荷蘭接管安世 影響歐系車廠
近期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之由接管安世半導體,引發中國反制出口禁令,導致中荷生產鏈部分中斷,歐洲雖尚保有研發與部分晶圓製造能力,但封測環節受限後,整體供應鏈運作正面臨瓶頸。
安世在德國漢堡與英國曼徹斯特均設有晶圓製造工廠,這兩地負責公司核心的汽車用功率半導體與小信號晶片生產,之後產品再送往中國東莞等地封裝測試。漢堡廠是汽車晶片(如電晶體與ECU控制元件)主要生產中心,供應福斯、BMW、賓士、豐田等主流歐系車廠。
台廠封測代工有機會迎轉單
目前安世半導體已明確準備將部分晶圓輸往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封測廠進行包測作業。這兩地封測基地原先屬於安世自行設立的海外工廠,最有可能短期內承接歐洲汽車晶片需求。馬來西亞Seremban工廠的車用MOSFET已通過AEC-Q101認證。菲律賓Cabuyao工廠以中低階分立元件與小封裝為主,能支援高產量快速轉線。
歐洲客戶與安世管理層正在對接台灣與韓國封測代工夥伴,特別是具汽車元件經驗之OSAT廠商。潛在對象包括ASE(新加坡)、力成與Amkor(葡萄牙及韓國線),用於補充馬菲兩廠不足的功率分立件與BJT產品產能。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14期] 👈點紅字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