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褐根病防治 立院中南部服務中心邀樹專家辦研討會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2025-07-17 22:37

褐根病防治。林重鎣

近期逢甲大學榕樹倒塌造成不幸身亡事件,引發社會對都市樹木健康與安全的高度關注,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與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17日於民主議政園區舉辦「2025樹木褐根病防治研討會」,邀請林業試驗所、學術界與業界共同剖析褐根病成因與對策。開放報名後名額秒殺,顯示社會大眾對褐根病議題的重視。

此次研討會主要介紹褐根病的基礎認識與防治理論,並由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邀請林業試驗所多位專家輪番分享實務經驗,包括邁隆燻蒸消毒、水淹法、尿素石灰應用、外科手術法救治、以及防治驗收的檢驗流程。

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主任邱俊龍表示,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樹木多達200多種、2000多株,自省議會時代起,最老的樹木已超過67年。今年園區著手推動「微整形改造計畫」,褐根病處理防治即是計畫重點之一,目前委請林業試驗所進行全區褐根病調查,後續將分區進行染疫樹木的整治作業,也將與林業保育署合作共同推動林下經濟,對已移除病株的區域種植月桃等非喬木植物。

林業試驗所前研究員張東柱博士表示,褐根病好發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區域,為台灣都市林木的「隱形殺手」,台灣已有超過100多種樹木受害紀錄,包含最常見的樟樹及榕樹等,病徵不易察覺,除非進行專業之外科手術挖除菌源,否則病株非倒即死,嚴重威脅公共安全。褐根病初期病徵為全株黃化萎凋,最後枯死,在接近地際部主莖及根部發病樹木往往有黃褐色菌絲包圍表面,樹皮內片及木材組織呈不規則黃色網紋,好發於春夏潮濕季節,排水良好及砂質土壤的環境。

張東柱說,褐根病以存活在木質材料的菌體為傳染源,最主要傳染來自根部接觸,所以最經濟有效的做法,必須將受害植株的根部掘起並燒毀,並配合土壤薰蒸或水淹法等作業,以防鄰近樹木感染。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