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調查揭露年齡歧視潛藏輿論  籲社會推動語言友善

記者楊博喻/綜合報導 2025-11-07 07:09

圖/弘道基金會攜手網路溫度計公佈「網路高齡負面用語」前十大排行,結果顯示,「高齡駕駛」與「詐騙」是最常出現的負面語句。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台灣最大數據分析平台《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所屬的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於近日共同發布《網路高齡負面用語調查報告》。該報告運用AI語意分析技術,觀察過去一年(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新聞與社群平台上的高齡相關詞彙,結果揭示,與高齡者相關的討論中,「高齡駕駛」和「詐騙」是最常出現的兩大負面語句。

調查指出,儘管「高齡駕駛」與「詐騙」原屬中性事件描述,但在新聞報導與社群輿論的呈現中,卻常被貼上偏見標籤,將高齡者簡化為問題的代名詞,無形中加深了社會潛藏的年齡偏見與歧視。

媒體與社群聚焦兩大議題 負面標籤頻現

報告透過《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分析近25萬個頻道的高齡語料。結果顯示,媒體與社群對高齡議題的關注集中於「交通安全」與「詐騙防制」兩大主軸。

在新聞的負面用語排行榜中,與詐騙相關的詞彙(如詐騙、被騙、遭詐)佔據半數,其次是交通議題(如高齡駕駛、暴衝、無照)。社群平台則除了延續詐騙與交通主題外,更常出現帶有強烈情緒與世代對立色彩的詞彙,例如「老人味」、「倚老賣老」、「讓座」等,反映出社群討論更傾向於汙名化與標籤化高齡族群。若擴大觀察,更有「淒涼」、「下流老人」、「長照悲歌」等帶有強烈負面情緒的用語。

專家呼籲:語言應從「問題」轉向「議題」

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指出,語言偏見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源於事件被報導與書寫的方式。她舉例,年輕人受騙常被寫成「詐團新手法」,長者則成「老翁又被騙」,讓「老」直接被視為問題。她強調,聯合國推動「健康老化十年」,消除年齡歧視是首要任務。

李若綺呼籲,社會應將焦點從年齡轉回事件本身,並推動高齡語言友善化。她建議,將帶有暗示危險的「高齡駕駛」改為「高齡交通安全」或「友善駕駛支持」,將高齡「問題」改為高齡「議題」,讓語氣從抱怨轉為共同討論與面對。

大數據公司營運長蔣志薇則表示,這些負面詞彙的語意演變,反映出社會對於「信任」與「責任」重新分配的焦慮。弘道基金會強調,未來將從教育、媒體及企業三方面著手,共同研擬報導倫理準則,推動「去除偏見、促進理解」,讓社會能以更平等、成熟的方式來談論老化。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