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博「樂齡推廣計畫交流」座談會 推動博物館社會處方新典範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5-10-09 23:26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9日舉辦「設計真正的博物館處方!114年臺史博樂齡資源箱主題學習推廣計畫交流座談會」,以實際行動回應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推動博物館作為「社會處方」的新典範。

臺史博自2023年起推動「人生百百款─樂齡資源箱主題學習推廣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三年,累積多元跨域合作與教育推廣的能量。本次交流座談會邀集藝術、教育、衛福、社政等專業夥伴齊聚對話,展現博物館在促進樂齡社會參與及支持健康福祉上的新角色。本計畫同時推出「人生百百款–114年臺史博樂齡共創推廣活動成果展」,透過展覽完整呈現樂齡族群與藝術家共創的成果。

臺史博館長張隆志表示,自2011年開館以來,始終以「大家的博物館」為核心,持續推動文化平權。博物館不僅是保存歷史的地方,更是社會推廣與教育交流的重要平臺,希望藉由樂齡資源箱計畫,讓更多樂齡族群觀眾在博物館裡找到支持與陪伴的經驗,並與社會共同成長。臺史博指出,這項計畫不僅回應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更符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所強調的社會責任,展現博物館作為社會處方的嶄新角色。

本次交流座談會以專題演講、藝術實踐案例與綜合座談三大面向展開,現場討論氣氛熱烈。古稀創意專案研發長,也是本次計畫主持人暨策展人周妮萱以「博物館社會處方箋的影響力實踐」為題,分享如何透過社會處方系統與創齡服務設計,讓博物館成為促進健康福祉的最佳場域。

她指出,「人生百百款」已累積三年的經驗,證明博物館能成為承載生命故事的場域,也能透過教育推廣深化跨世代連結。

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暨心理學系主任黃揚名則從心理學切入,解析藝術參與對心理健康的助益。他提到,樂齡族群在參與藝術與社會活動過程中,能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減少孤立感,並改善情緒狀態,而臺史博的推廣計畫正是一個能與學術研究相互印證的實例。

在藝術實踐的部分,聲音教學藝術家鄭琬蒨展示「聲音藝術轉譯設計」案例,說明樂齡資源箱教案如何透過聲音與感官體驗轉化為創新的學習方式,讓樂齡族群在參與中找到自我表達的契機。

臺史博志工林建農分享志工在樂齡服務中的角色,強調支持的重要性,他指出,志工不只是協助者,更是陪伴者,透過與樂齡族群的互動,也讓志工自身獲得成長與啟發。

參與本次計畫的樂齡夥伴李娟薇及蔡欣昱,也分享參與後的心得,兩人更在活動後主動向社區夥伴分享參與經驗,推廣博物館作為學習與交流的友善場域,讓「人生百百款」的精神持續在生活中擴散。

除座談會外,同時推出「人生百百款–114年臺史博樂齡共創推廣活動成果展」,展期即日起至11月2日,展覽以「家與遷徙」、「我的職業」、「生活的所在」三大主題展示,本次參展者來自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鄰里社群的55歲以上樂齡族群,他們透過藝術創作與分享,將生命故事具象化、聽覺化,無論是對家鄉的記憶、職涯角色的轉換,或日常生活的感受,都凝聚在作品之中,展現跨世代共感的力量。

透過此次交流座談與成果展,展現博物館在時代挑戰中的前瞻性,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跨世代交流的平臺與社會支持的系統。誠摯邀請民眾於展期內蒞臨參觀,一同體驗樂齡共創的成果,並發現博物館在「一起長大變老」過程中所帶來的溫暖與力量。

有關「人生百百款–114年臺史博樂齡共創推廣活動成果展」詳情請參閱臺史博官網(www.nmth.gov.tw)。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