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吃太撐 4歲男童右側鼠蹊有腫塊被診斷疝氣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2025-10-07 12:55

張媽媽幫4歲兒子小寶洗澡時發現他右側鼠蹊部常常鼓起一塊,站著的時候特別明顯,以為是吃太撐了,而且小寶活潑好動,最近常抱怨上廁所或洗澡時,右側鼠蹊部有明顯腫塊,躺平有時可推回。張媽媽帶小寶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兒童外科董宣杋醫師門診求診,結果確診為腹股溝疝氣,由兒童外科、麻醉科和兒童內科團隊聯合照護,採用單孔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治療,術程僅約30–50分鐘,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走動與飲食,第二天出院。一週後回診,張媽媽開心地說,真的沒有疤痕,連阿公阿嬤都說像沒開過刀一樣!

董宣杋醫師表示,如果家中寶寶的鼠蹊部陰囊鼓起一塊,當哭鬧或是活動時腫塊更加明顯,就有可能是「兒童腹股溝疝氣」的徵兆。這一種常見的兒童外科疾病,源自於腹膜鞘突未完全閉合,常見症狀包括:鼠蹊部或陰囊腫塊,活動或哭鬧時更明顯。疝氣不只是「外觀問題」,兒童疝氣也跟成人疝氣不盡相同,兒童疝氣有可能卡住腸子而導致腸壞死,需緊急開刀處理,如果疝氣無法復位,同時伴有食慾減退、嘔吐、便祕或無法安撫的哭鬧,很有可能是嵌頓性疝氣,必須立即到醫療院所處理排除。

董宣杋醫師指出,傳統疝氣手術大多是切開鼠蹊部,於疝氣處直接操作,對精索傷害較大,傷口也較大(單側疝氣約2公分),術後疤痕明顯、復原時間較長。單孔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僅有肚臍1個切口(約0.5–1公分),以及一至兩個0.1公分針孔,就能靠腹腔鏡直接檢查和治療雙側疝氣,不僅減少二次手術風險,把傷口藏在肚臍裡,手術時間和傳統手術一樣,復發率及併發症都很低。

董宣杋醫師說,病童在術後初期可依照醫師指示逐漸增加活動量,但是應該避免跑跳或提重物的劇烈活動,以及憋尿或用力解便,避免影響傷口癒合, 而且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與高纖維食物,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術後傷口如使用生物膠照顧,術後當天便可淋浴,但也要定期回診,讓醫師檢查傷口癒合的情況。

董宣杋醫師強調,疝氣不會自行閉合,必須以手術修補方式才能根治,其大多數預後良好。

預防兒童疝氣加劇要注意均衡飲食,避免因長期便秘或咳嗽而增加腹部的壓力,適當休息以保持充足的睡眠。建議父母應該留意觀察兒童尤其是在哭鬧、咳嗽或用力時,腹股溝是否有鼓起或陰囊不對稱的情形,一旦發現疑似疝氣的症狀應立即就醫,由小兒外科醫師評估治療,讓孩子健康成長。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