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都更 提振內需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09-10 10:45

加速都更 提振內需

建商要賺錢攤成本,地主要一坪換一坪,而公辦都更有一定條件,看來,需要思考更多的惠民政策,才可能加速都更,進而提振內需。

建商跟政府會勸導地主從理智的角度來看都更問題,但老屋的地主那一代人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直觀看問題,才不管事情的本質合理不合理,很簡單的角度,有哪個建商都更案不賺錢?而原本不都更,老屋的全家人可過日子,都更後,不夠住了,要離開熟悉環境,過著流浪的日子,跟地主講公平合理根本沒用,就拖著等大地震推倒重來。

都更「一坪換一坪」的迷思

都更緩慢的關鍵在地主不能接受「一坪換不回一坪」,在民間自主尋找建商合建過程,覺得建商能賺錢就是從地主身上坑來的(事實上就是賺很多),所以如果沒有公權力主導個案的情況下,目前的模式只能等老一輩的地主都過世了,晚輩接手才有可能加速。

地主給土地,建商給新房,政府給容積率獎勵,「一坪換一坪」,地主覺得自己沒虧的情況下,建商賺多少那是本事。但實際上為什麼真正能夠做到「一坪換一坪」的地主少之又少?因為:(1)新房≠舊房,光是現在動輒三成以上公設比就讓坪數對等失真,雖然政府有容積獎勵,但不是無限放大,換算下來,不一定能支撐「原坪數全數保留」。(2)建商需要有「可售坪數」去賣,才能回收成本並賺錢(至少二成以上),如果地主全部拿走「一坪換一坪」(等於賺了20%公設),建商就只能靠容積率獎勵與轉移及地下停車位可商品化,一個案子三至五年的風險承擔,等於白做工。(3)行政捐贈、容積限制、建造成本,全都得有人吸收。

建商都更成本結構攤開來看

從建商的都更成本結構,老屋拆除跟環境處理的成本,一棟老大樓1,000坪樓地板面積,拆除費用大約500萬至1,200萬元。危險物處理,石綿清除+運棄費約一坪2,000~5,000元,RC拆下來的廢材,一車10噸約5,000~8,000元,廢棄物清運費整案下來動輒數百車。油槽、地下儲藏設施,視污染檢測結果,可能要50萬至數百萬元。工地圍籬、臨時鋼板鋪設、行人通道、防塵設施,整案通常再抓50萬到100萬元。

在台北市,一個中型都更案(基地500~1,000坪,樓地板2,000~3,000坪老屋),拆除+危險物處理+圍籬交通,總費用大概在800萬到2,000萬元之間。老屋拆除及前置工程,雖然比不上營造主體(一坪25~35萬元)的龐大,但絕對不是零頭。對建商來說,這筆錢一開始就要先墊出來,所以他們談分回比率時會特別強調,這筆費用不會直接跟地主收錢,但會反映在分回比率上。可能被再縮個0.2~0.5坪,建商才能平衡成本。但地主會覺得又被建商剝了一層皮。

真正吃掉坪數的是建造成本

拆除費用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吃掉坪數的是建造成本,一般說來,一坪的建造成本約在18萬元起跳,根據2024年底台北市估價師公會的調整後數據,16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的營造施工費基準約為一坪19~24.2萬元。綜合來看,每坪25~35萬元,是都更案能否成案的「最小門檻」。此外,還有設計、監造、都更審議費、容積獎勵審查費、規費、各類稅負,以及資金利息,都是建商成本。

所以常見的做法是,(1)地主拿回的坪數通常約六至七成,甚至更低,視地段精華與否。(2)以「權利價值」為基礎,重建後按照土地價值比例分配,不是單純坪數對坪數。(3)混合模式:有時候地主可選擇「少坪+補現金」或「多坪但面積縮水(小坪數格局)。都市更新加速的關鍵在於:降低阻力(公權力的主導)、增加地主誘因(薪資跟不上房價,政策又偏重企業)、提升效率(公權力要擔當)。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07期] 👈點紅字看更多

作者簡介

洪寶山


理財周刊創辦人暨發行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榮譽教授、財團法人理周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社團法人理善國際關懷協會理事長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