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機器人、AI是今年科技界的熱詞,那麼「低軌衛星」就是下一波最火紅的題材。亞馬遜(Amazon)宣布,投入超過百億美元的Kuiper計畫正式啟動,第一批27顆低軌衛星順利升空,這也意味著全球三大低軌衛星服務商——馬斯克的SpaceX Starlink、歐洲的OneWeb、以及亞馬遜Kuiper——全面到位,一場太空版的「電信三雄」大戰正式展開。
2025年全球衛星產值將上看3,500億美元。根據Gartner預估,到2026年全球使用低軌衛星通訊的消費者與企業支出將達148億美元,比2025年再成長近25%。而整體市場在未來五年內,可能會有超過7萬顆衛星被送上天,規模驚人。
別以為這只是美國巨頭的遊戲,台灣廠商早已默默打入供應鏈。
昇達科專攻射頻與微波模組,是Kuiper的策略合作供應商之一。這些模組是衛星通訊不可或缺的關鍵零件,發射愈多衛星,需求就愈大。
台揚提供Kuiper與OneWeb的接收器零組件與組裝,並進入加拿大Telesat的供應鏈。隨著地面接收器普及,營收成長動能可期。
華通、燿華這兩家老牌PCB大廠,則切入了高階板材市場。因為衛星接收器與基地站需要高速、低損耗的電路板,正好對應他們的專長。
金寶雖然以EMS(電子代工)聞名,但若Kuiper推進到大規模用戶端設備,金寶有望承接整機代工訂單。
啟碁WNC已經投入衛星終端設計,有機會成為國際大廠的合作夥伴。
穩懋、宏捷科專攻射頻晶片,應用在天線收發模組,是衛星通訊不可或缺的核心。
華星光、光聖則供應高速光模組,支持地面站和資料中心之間的大量回傳流量。
從亞馬遜Kuiper計畫起跑、美國FCC里程碑要求,以及馬斯克Starlink已經跑在前頭來看,低軌衛星產業確實正進入快速成長期。對台灣廠商而言,這是一場已經開始的長線商機。投資人若能抓緊供應鏈中「高毛利+高門檻」的公司,例如昇達科、台揚,或具量產優勢的華通、燿華,就有機會分享到這場「天空大戰」帶來的紅利。
▲昇達科 3491日K線圖(圖片來源:C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