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準會主席鮑爾演說暗示降息,美股應聲大漲,台股更扶搖直上迭創新高,但需持續留意9月初美國非農就業報告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相關數據變動。
聯準會主席鮑爾於2025年8月22日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發表演講,釋出九月降息訊號與風險平衡變化,激勵道瓊指數創下45757點歷史新高,不過為了回應川普政府介入貨幣政策,維護聯準會獨立性,鮑爾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重大調整,並回顧在任期間聯準會面臨多次政策與信任考驗,這些事件深刻影響了美國乃至全球金融與經濟局勢,強烈重申央行獨立性不可侵犯。
川普嚴重威脅聯準會獨立性
川普對聯準會的施壓行動,在七月FOMC會議之前,集中在對鮑爾的公開批評上,在七月FOMC會議之後,川普揚言提告鮑爾,理由是聯準會大樓翻修費用超支,川普對聯準會干預行動升級到前所未有的激烈。
原任期到2026年一月的聯準會理事Adriana Kugler於8月1日突然辭職,這讓川普在8月7日提名白宮經濟顧問Stephen Miran遞補。Miran是川普貿易政策的制定者,曾主張給予總統更多權力撤換聯準會理事,嚴重威脅聯準會獨立性。8月20日川普透過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要求聯準會理事Lisa Cook立即辭職,理由是她可能涉及與抵押貸款調查相關的刑事指控。
川普不僅嚴重威脅聯準會獨立性,甚至輿論認為川普目前在聯準會七人理事會中已任命兩名成員,如果再獲得兩個提名席位,他將獲得多數席位,從而可能從根本上重塑整個聯準會體系。川普曾表示,聯準會主席是「最簡單的職務」,暗示他希望任命更順從的人,現任理事Christopher Waller呼聲最高,曾在七月會議投票反對維持利率,其他潛在人選包括Kevin Hassett和Kevin Warsh。
鮑爾是2018年2月5日上任,上任初期延續漸進升息政策,試圖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並在2018年與2019年多次加息,反映當時美國經濟復甦、失業率走低。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鮑爾帶領聯準會祭出史無前例救市行動,包括緊急降息至零、量化寬鬆購債(QE)與各項融資工具,三個月內印製2.9兆美元,並在一週內買入5430億美元債券,協助穩定金融市場與經濟。
聯準會高層曾爆發交易醜聞
2021年聯準會爆發高層交易醜聞,幾位地區主席因個人金融交易問題相繼提前離職,引發外界對聯準會道德規範與獨立性的質疑,鮑爾回應及強化內規,同時承受國會與媒體的壓力。2022年美國因疫情復甦、供應鏈中斷、俄烏戰爭等因素,通膨急劇升高,通膨率一度突破9%。鮑爾改變政策立場,開始連續快速升息以應對高通膨,並強調維持價格穩定與充分就業的「雙重目標」。
2023~2024年聯準會升息週期加速引發金融市場波動,美國面臨部分小型銀行倒閉事件與信貸壓力,鮑爾多次強調監管銀行體系穩定與金融市場透明度,力圖達成經濟軟著陸,避免失業劇增或經濟衰退。
鮑爾在今年全球央行年會演講時調整了「最高就業目標」的表述,這代表聯準會政策框架從2020年「只關注就業不足(shortfalls)」的方向,回歸更對稱、平衡的目標管理,反映出疫情後面對高通膨波動時調整了貨幣政策思維。
聯準會強化局勢動態管理能力
2020年當時聯準會不因就業過熱提前緊縮,只要不引發通膨,就業越高越好。此框架是為了鼓勵充分就業,但2020-2022年美國爆發超高通膨,證明單靠「最大就業」目標、忽略物價壓力,政策會失衡,因此明年即將卸任的鮑爾,明確調整文字,不再僅聚焦「不足」,而是強調對「偏離」最大就業(不論是低於或高於即時估算)都需動態評估,回歸同時重視「物價穩定」與「最大就業」的雙重使命。
這次表述修正,核心是加強聯準會「先發制人」和局勢動態管理能力,避免通膨與就業目標的單邊偏差重演,這讓聯準會有更大彈性,當發現勞動市場過熱已威脅通膨,就可先發制人,提前收緊政策。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05期] 👈點紅字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