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半導體圈出現了一個超大新聞:美國政府要砸下89億美元,入股晶片大廠 英特爾(Intel),取得將近10% 的股權。這是前所未有的操作,等於政府親自下場,成為全球半導體巨頭的「大股東」。
那麼,問題來了:這筆錢真的能幫英特爾起死回生嗎?
大家知道,美國近年來非常擔心半導體過度依賴亞洲,尤其是台積電和三星。雖然美國有 CHIPS 法案,準備拿出數百億美元補助企業在美國設廠,但光是蓋廠還不夠,重點是要「養得活」。
英特爾曾經是美國晶片製造的驕傲,但這幾年落後台積電和三星,AI 晶片更是被輝達(NVIDIA)甩在後面。要重返領先,英特爾需要龐大的資金和客戶支持。這時候,美國政府選擇直接投資,釋放一個訊號:「英特爾太重要了,不能倒!」
英特爾的新製程「14A」和「18A」還在努力追趕,傳出良率(成功率)不如預期。如果良率低,客戶就不敢把旗艦產品交給你做,這也是英特爾最大的瓶頸。
舉例來說,台積電即使在新節點良率不高時,也有像蘋果這樣的「死忠大客戶」願意合作,幫忙一起磨合。但英特爾目前缺乏這樣的重量級客戶,沒有穩定訂單,就算政府給錢,工廠開工也可能賠錢。
所以,分析師才會說:真正決勝點在於「能不能拉到大客戶」,而不是政府砸多少錢。
美國政府這次的操作,代表「英特爾是戰略資產」,未來失敗的機率降低,因為背後有國家當靠山。對投資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護身符。但要小心的是,政府雖然能給錢,卻不能幫英特爾提升技術或拉客戶。
這次投資意義重大,但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英特爾能否靠著國家隊的加持,在 2奈米、AI晶片代工上重新站穩腳步,才是決定股價能不能長線起飛的關鍵。
▲英特爾 INTC股價走勢(圖片來源:C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