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台創辦人周妮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莊佩樺、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白惠蘭Salau_Kaljimuran、臺南市大光文化健康站前任理事長林誠信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與臺南市札哈木會館,7月17日至18日合作辦理為期二天的「原文館創齡行動工作坊」課程,以加深原住民文物館館員和社區長輩接觸技巧為目的,包含如何在博物館中進行創齡活動的課程,並運用回想法和口述訪談的教學與實作。
工作坊除了原住民文物館館員參與,也同時邀請臺南市大光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大光文健站)的長輩參與其中。主要參加單位包含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屏東原住民文物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桃源區原住民文化館、那瑪夏原住民文物館、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霧臺魯凱族文物館、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及臺南札哈木會館等9個館所的館員,在文化部「114年度國立博物館及原住民族文化館網絡共享計畫」南區計畫的支持下,齊聚於大光文健站一同交流。
第一天由〈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臺創辦人周妮萱,分享博物館如何執行創齡活動,以及自身帶領長者的經驗,讓學員瞭解該如何規劃執行活動;下午則加入臺南原文兩館館員,以回想法帶領其他學員操作,讓長者透過照片、物件、食物等等主題,回憶並分享有關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員認識不同世代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軌跡。第二天則邀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鄭政誠,分享口述訪談經驗,帶領學員以「個人的生命故事」為主題來訪問長者,讓學員藉由訪談內容描繪長者的生長歷程。兩天的工作坊讓學員操作不同形式的訪談手法,藉此比較、尋找自己與館舍適合的對話方式。
許多長輩經歷過的事件和生活經驗,因為時代的變化僅存於長輩記憶中,並且於現今社會逐漸消逝。這次「原文館創齡行動工作坊」透過實作課程讓學員與長者對話、交流,促進跨世代交流以及發現歷史故事,試著將長者記憶與經驗留存,也讓長者以回想、回憶的方式來避免相關的老年疾病。藉由這類型課程,讓館員累積與長者交流的經驗方法,將學習經歷帶回館舍或部落,除了運用在策展的資料蒐集外,也能嘗試運用於館舍與志工之間的合作,持續累積成為未來運用的資料。
臺史博副館長莊佩樺表示,感謝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與大光文健站的支持,以及南區所有原住民文物館夥伴積極參與,讓臺史博的經驗能透過工作坊的互動,提供各館在研究、典藏、策展與教育推廣開啟不同的視角與操作模式。這次藉由創齡活動也讓博物館反思未來在展示策劃和社會教育活動的執行上,如何透過專業增能課程,增進臺史博與文物館、地方的合作,並且與長者有更多的交流。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白惠蘭提到,謝謝大家參與此次的工作坊,也謝謝大光文健站的協助,大光文健站的存在讓長者有空間活動、聊天來增加長者的活動力,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臺灣社會走向超高齡社會,的確要思考我們該如何面對相關的問題,聽說這邊的長者很多是以前為了工作或婚姻因素,而輾轉來到臺南,我相信透過這樣的工作坊,可以記錄到相當多有趣或我們所想像不到的生活經驗。希望大家藉此機會互相交流,一同思考高齡化的問題,也非常感謝臺史博及所有參與的地方原住民文物館同仁。
歡迎對原住民議題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臺史博官網查看2024年「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線上720度環景展覽,一同認識南部原住民的移動經驗(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_Due.aspx?n=4106&s=220797),或至9座原文館網站查詢更多有關原住民議題與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