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正加速邁向人工智慧(AI)時代。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預估,至2030年,AI產業產值有望高達13兆美元,每年為全球GDP貢獻1.2%的成長率,其中,近年來生成式AI的崛起被視為主要的驅動力之一。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AI已成為推動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然而,觀察國內企業的AI應用現況,仍有待加強,數據顯示逾半數企業對AI應用仍處於不了解(15.4%)或尚在評估階段(34%)。儘管如此,臺灣AI產業在2023年已展現強勁成長勢頭,並在全球AI領域中日益活躍。
綜合AI專家鄭緯筌與林妍卉老師所述,跨領域整合能力將是這波AI轉型的關鍵指標。
AI產業活絡 政府力推 AI 2.0計畫 台灣行銷業加速數位化
根據經濟部發布的《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臺灣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其數量在2022年已超過163萬家,佔全體企業98%以上,創下歷史新高,並貢獻全國80%的就業人數。在此背景下,臺灣在AI領域的發展備受矚目。在「AI TAIWAN 2023」展覽會上,超過130家公司展示了百餘種商業解決方案,凸顯臺灣在AI領域的活躍發展和創新能力。同時,臺灣政府積極推動的「台灣AI行動計劃2.0」更旨在利用AI進行工業轉型升級,強化社會福祉應用,並鞏固臺灣在全球AI領域的領導地位。
在此數位化浪潮下,臺灣行銷業也正經歷一場由數位驅動的顯著轉變。線上搜索廣告、數位橫幅廣告和數位視頻廣告的投入,顯示了數位行銷的巨大潛力,其中線上搜索廣告的支出甚至達到12.1億美元。
工業協進會攜手實踐大學 培育AI賦能行銷專才
鑑於產業對AI人才的迫切需求,工業協進會與實踐大學合作,共同推出「AI賦能行銷實務學程」。工業協進會表示,生成式AI自2022年底興起並在2023年加速發展,帶動全球產業創新浪潮。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與多項研究,企業轉型迫切,逾八成企業將因自動化與智慧應用而改變經營模式,並優先招募具AI相關技能人才。臺灣已有超過半數企業開始使用生成式AI,主要透過ChatGPT等現成工具,導入營運流程或自行開發應用。數位發展部指出,AI導入所需人才應具備產業知識、市場分析及演算法能力,而生成式AI在行銷、簡報、流程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已成為通用職能。目前國內就業市場對AI人才需求快速成長,職缺已破千筆,反映企業對相關專才的渴求。為因應此產業需求,此學程旨在透過實踐大學的就業學程,導入工協推薦的業師實務經驗,培育學員掌握生成式AI職場應用所需知識、技能與態度,提升實務應用能力,未來助力企業改善經營模式或流程,強化競爭力。
此學程目的在於整合AI的創新技術與行銷策略,培養能夠適應當前市場趨勢的專業人才。學程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使學生和專業人士能夠理解並運用AI於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預測、個性化行銷,以及客戶關係管理等關鍵領域。學生將能掌握如何有效利用AI技術,提升行銷策略的創新性和效率,並理解及適應數位化轉型對傳統行業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未來,此學程也將根據臺灣產業市場需求,滾動修正應用工具,並考慮開設專班或產學合作,培育更多具備生成式AI職場應用能力的人員。
AI專家剖析台灣AI發展與人才養成關鍵
AI專家鄭緯筌老師指出,臺灣的AI發展走過一條「先硬體、後應用」的特殊路徑,擁有台積電、聯發科等全球頂尖晶圓代工與IC設計產業,為全球AI模型提供關鍵算力支撐。他觀察到,近年來臺灣的AI生態正從供應鏈角色逐漸轉向應用創新者,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轉變。目前,新創生態圈中越來越多團隊將AI作為主軸技術,發展出具潛力解決方案,涵蓋醫療、製造、教育與媒體等領域。鄭老師強調,AI發展需要整個組織的轉型力量,需要工程、設計與營運多方通力合作,培養具高度AI素養的協作者,才能讓AI真正落地。
對於學子們的學習,鄭緯筌老師分享,此次授課觀察到Z世代學生對AI學習熱情超乎預期,展現的創意令人驚艷。他強調,善用AI工具不僅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更應思考人機協作的意義與價值,因為AI是催化劑,但創意、價值與倫理判斷依然來自人心。他期待學生們理解光會用AI工具還不夠,還需發揮創意與善用邏輯思維。
針對大學生應具備的AI能力,鄭老師建議應培養三種軟技能:
1.數據洞察與演算法認知:理解資料清洗、分類、建模與評估等基本流程。
2.跨領域整合能力:AI總是嵌入特定場景,學生應設法將所學知識與AI工具結合,創造新的可能。
3.AI倫理與風險思辨:掌握偏誤、資安、合規與透明度等議題,未來能做出更負責任的決策。
對於社會人士,鄭老師建議強化AI能力的幾個方向:
1.掌握應用場景:如行銷人員設計自動化廣告文案、行政人員整合會議記錄、財會人員利用AI快速記帳與預測現金流。
2.提升資料素養與工具敏感度:了解資料來源、品質與個資問題,並學習API串接與簡單自動化流程設計。
3.建立共學社群文化:鼓勵企業成立內部AI社群,定期交流經驗;或參與臉書、LINE上的AI社團。
鄭老師總結,無論學生或社會人士,AI已非遙不可及的尖端技術,只要投入學習與實作,便能在變動的職場與社會中掌握先機。
中小企業導入AI策略與法規遵循
AI專家林妍卉老師認為,臺灣中小企業的AI發展正處於從觀望踏入落地的轉折期,許多企業主已意識到AI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她觀察到,多數企業雖清楚營運痛點,卻不知如何應用AI工具,因此陷入觀望。她建議企業可由內部組成跨部門「AI導入專案團隊」,結合技術、流程設計與市場敏銳度,快速盤點痛點與AI工具,運用No-code或Low-code工具(如Notion AI、Zapier、ChatGPT)進行小規模測試,快速呈現成效後逐步擴大導入範圍。
林老師也為學子們的學習提供建議。她觀察到學生普遍對真實企業或市場的「痛點情境」較陌生,建議未來多接觸產業個案,增加對痛點的敏感度與同理心,並學習將痛點轉化為明確的專案目標。她特別推薦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SOSTAC行銷策略模型及顧客旅程地圖等思考模型,以更有效地將痛點情境轉換為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面對AI時代,林老師認為大學生應培養四個核心能力:
1.痛點挖掘與需求定義能力:透過系統化方法精準定義問題、目標與使用者需求。
2.流程規劃與流程再造能力:養成系統性地將問題與需求轉化為解決方案的習慣,強化AI導入流程設計。
3.Prompt工程與AI工具整合能力:理解如何有效使用Prompt指揮AI工具,快速達成預期解方,並善用No-code/Low-code工具建立作品集。
4.法規敏銳度與倫理意識:掌握AI涉及的個資法、著作權、AI風險管理,培養「合法合規」意識。
對於中小企業如何將AI融入工作流程,林老師建議遵循以下步驟:
1.成立跨部門AI導入專案團隊:整合技術、流程規劃與市場洞察人才,精準盤點痛點與AI工具。
2.進行企業痛點盤點與優先排序:找出迫切且易見效的優先級痛點,如客服效率或內部資料整合,提升內部信心。
3.善用No-code/Low-code工具做快速微型試點(POC):小規模試驗,透過實際成效證明價值,消除內部擔憂。
4.建立內部AI導入流程與SOP:試點成功後,透過教學與知識庫協助複製經驗,讓AI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最後,林老師針對AI應用中常見的適法問題提出避免建議:
1.個資外洩風險:務必對敏感資料進行去識別化處理,或使用私有端點模型。
2.著作權侵犯疑慮:確認AI產出內容的來源授權,使用標註可商用或合法授權的資料集/工具。
3.模型決策不透明:定期進行人機協作審核與風險控管,確保決策有紀錄、有解釋、可追蹤。
她強調,只要企業遵循「資料保護、決策透明、來源授權」這三原則,就能大幅降低AI違法風險。總而言之,「AI賦能行銷實務學程」將為學生打造一個多元、實用且前瞻性的學習平台,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靈活應用AI技術,以達到更高的行銷效果,共同推動臺灣產業的數位轉型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