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博攜手南部9文物館 「史料解讀暨實作工作坊」傳承部落記憶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5-07-01 21:17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屏東縣霧臺魯凱文物館於6月25日至27日合作辦理「史料解讀暨實作工作坊」,為期三天的課程,包含史料和老照片解讀以及空間資訊系統實務教學。工作坊不僅有南區原住民文物館館員參與,也同時邀請部落耆老帶領館員尋訪記憶中的人物與景色。

為瞭解原住民部落的變化及歷史,並且導入空間資訊系統保存部落記憶與文化,工作坊以「空間」、「變化」與「保存」為主軸,一方面在課程中實際學習、操作Story map、TGOS地圖協作平臺的入門使用方式,讓館員能夠將學習的經歷帶回館舍或部落,並且運用於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也透過親身到霧臺部落與神山部落踏查其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現狀,理解不同地區的原住民部落所面臨的變化和課題,紮實的課程內容及實地田野踏查獲得參與的文物館員熱烈的回饋。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屏東原住民文物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桃源區原住民文化館、那瑪夏原住民文物館、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霧臺魯凱族文物館、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及臺南札哈木會館等9個館所,在文化部「114年度國立博物館及原住民族文化館網絡共享計畫」南區計畫的支持下,齊聚於霧臺館展開為期3天的工作坊課程。

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系主任鄭安睎及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系主任郭俊麟兩位老師主講,介紹與說明屏東地區地圖及原住民相關史料內涵,並教授Story map、TGOS地圖協作平臺的使用方式,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林文玲研究員分享其於霧臺地區進行調查的方法和給學員的田野調查建議。

另外也安排國立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由瑋,以北海道愛努文化景觀的保存與復原為例,讓學員從國外案例思考、比較自身山林文化保存的方式。除了豐富的室內課程,工作坊於第二天舉辦戶外踏查課程,依「地景與生業」、「傳統領域與自然災害」及「家屋與部落空間」三個主題分組進行,並邀請當地居民透過老照片與學員分享部落的景觀變化,一同研究霧臺地區農耕地、家屋與部落空間近50年的變化。

臺史博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呂怡屏表示,本次活動是系列工作坊的第一回,關注人群的活動和居住空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人群歷史與文化的變遷。藉由圖資、照片與口述故事,更進一步理解人群與地方產業的變化;並且透過地理資訊圖臺的操作,試著想像自己的部落故事可以如何被描繪和呈現。活動得以順利舉辦,要感謝合辦單位霧臺館的夥伴、地方耆老和霧臺鄉公所的支持,以及南區所有原住民文物館夥伴的參加。臺史博以此為出發點,未來將持續透過合作辦理工作坊的方式,提供文物館館員專業增能的課程,並增進臺史博與南區9座原住民文物館的聯繫。

霧臺鄉長秘書李美惠提到,謝謝大家參與此次的工作坊,在我們霧臺地區的工作夥伴、霧臺原住民文物館同仁,長期面臨部落文化保存的衝擊與困境,我們一直在想可以怎麼讓民眾來參與或保存部落的記憶,並讓大家認識霧臺、認識原住民族群。這次工作坊透過老照片、實際踏查,帶來自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文物館舍同仁認識霧臺,希望藉此讓大家互相交流,一同對原住民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同樣非常感謝臺史博辦理此次的工作坊。

歡迎對原住民議題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臺史博官網查看2024年「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線上720度環景展覽,一同認識南部原住民的移動經驗(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_Due.aspx?n=4106&s=220797),或至9座原文館網站查詢更多有關原住民議題與展覽。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