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西路成長路徑 一部台北發展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1-07-26 07:43

南京東西路為臺北市的東西向重要幹道,南京西路自淡水河畔往東至中山北路,過中山北路後,即為南京東路,一路向東於塔悠路口接麥帥一橋。臺北的發展是由西向東,從南京西路一路至南京東路,剛好可以略探臺北市的發展史。

現今環河南北路向東至建成圓環間的南京西路,雛型始自清朝的六館街、新興街及得勝街,鄰近淡水河,屬當時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大稻埕的腹地。1860年淡水港正式開埠,外國商人紛紛於六館街(今南京西路自環河北路至塔城街路段)成立洋行,至1872年已有6家洋行在此經營茶葉外銷,故此街被稱為六館仔。之後本國商人陸續加入大稻埕制茶業,到1886年茶商高達252家,當時板橋林家林維源在此地經營全臺最大的「建祥號」茶行,並捐資興建六館街。六館街直通淡水河邊,為清巡撫劉銘傳先生推動現代化建設的街道之一,路幅較周邊街道寬,因應外國商隊來臺通商,兩旁興建結合中西風格的洋樓,出租外商使用,迄今仍可見不少早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外觀。



到了1899年日本臺灣總督府提出「市區改正」計畫,串聯六館街、新興街及得勝街,並改道新興街(今南京西路自塔城街至延平北路路段),使得勝街直接通到六館街,建成圓環以西的南京西路初步成形。

2008年,位於南京西路、塔城街口的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南京西路241、243、245、247、249、251號),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根據「台灣大百科-台灣建築人物誌」中記載,陳應倫大師傅在1904年遷居大稻埕六館街,開始接觸西洋式建築,其子陳明財為助手,一同從事工程營造。當時受「林本源維記興業株式會社」委託,於該址興建樓房,概估1933年已完興建成241號、243號、245號建築物,每間約30來坪,以店面租予大東信託會社。



南京西路241、243、245、247號為仿巴洛克風格洋樓樣式建築(249號建築物已修改過面磚),並設置女兒牆代替民間常用的山牆,女兒牆中央採用大量華麗風格的歐洲紋飾(西式綵帶、西式勳章飾) 收邊,不再用傳統中國吉祥圖案,此為日治時期1920年代以後之流行樣式。建物外牆大量使用洗石子,不僅施工便利、費用經濟,且造型自由,可以在工地現場依不同的造型施工。柱鐵欄杆設置於正立面之二樓窗台,以鑄鐵工藝作成欄杆,採用簡易之卷草圖案作為裝飾。窗戶均採三開間,中央之窗戶較大,約在120~140cm之間,左右二窗對稱,高度與中間開口窗一致,寬度略小,主要窗戶均為木質、上下拉窗。

位居南京西路及延平北路口的森高砂咖啡(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1號1樓),建物約建於1930年代,外觀呈現古今混搭的和洋特色,原址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內特色建物」的黑美人大酒家。日治時代,總督府嚴格禁止傳統土角厝,牆面採磚造為主,屋頂為不燃的黑瓦,二樓以上採用四柱三窗的日式窗戶,開窗為木質、上下拉之開啟方式。原一樓為新銀座服飾店使用,二樓早期為太平齒科醫院,後為萬里紅大酒家,其後再改為黑美人(All Beauty)大酒家。



至1945年南京西路全線已開闢完成,西起環河北路,東至中山北路。在日治時期前,建成圓環以東的區域,早期多為稻田,隨著商貿活動、人口增加,聚落逐漸向東延伸至中山北路,而中山北路以東至塔悠路部分(今南京東路),土地原為瑠公圳的圳道和水田,日治時期編訂都市計劃,計劃中編號2號道路,規劃為全線路幅寬40公尺的主要道路,開闢初期多為5公尺寬左右農路。1947年政府以南京市為名,正式命名為「南京東路」,不分段。1951年拓寬闢建為防空疏散道路,至1956年南京東路1段至5段路型已逐步成型,但多為不易維護的土石路面。1957年運用美援,全線新鋪柏油路面,且因鄰近松山機場,當時以四線大道,中央有分隔島,左右兩側另有慢車道的機慢車分流設計,型塑莊嚴的國之大門型象,至1958年正式通車。後來由於交通流量日增,原設計不敷使用,才取消慢車道,改建成有中央分隔島,左右各四線車道的馬路。



南京東路的鋪設,除了連通松山機場與基隆港間運輸通路,當時亦有戰略考量,從現今南京東路6段的沿革可以一窺。早期往來臺北與基隆間,主要依賴縱貫線鐵路和台5線北基公路,考量鐵路與北基公路都位於基隆河南岸,如遇空襲將造成鐵路、公路齊斷,嚴重影響物資運輸,因此決定沿基隆河北岸規劃新路─麥帥公路。麥帥公路西起南京東路5段正氣橋,跨越基隆河後,經內湖、汐止、五堵、六堵、七堵、八堵,東至基隆港,全長23.4公里。當時以增加作戰能力的戰略考量,比照國外汽車專用道規劃設計,禁行腳踏車、三輪車與摩托車,並收大車10元、小車5元過路費,全線平原區時速為100公里,丘陵區時速80公里,為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1964年5月2日通車後,完成與南京東路串聯,連結空運(松山機場)與海運(基隆港)間運輸通路。之後因為推動十大建設,麥帥公路大部份併入中山高速公路系統,僅存麥帥一橋至高速公路內湖交流道路段,於1980年納入市區道路系統,命名為南京東路6段,路段長僅餘2公里。

南京東路因連接臺北到基隆的交通,無論空運或海運都很便捷,開通後沿線輕工業區開始發展,而且那時南京東路4、5段和光復北路一帶尚未實施都市計畫,開闢前是一片稻田,地價較便宜,容易取得較大面積的土地興建廠房,並且鄰近松山機場,可採空運快速交貨,或經麥帥公路將貨櫃送基隆港走海運,當年吸引幾家大型電子業者在南京東路4、5段設廠。1960年代,趁著臺灣的經濟開始起飛,南京東路優越的地理環境,兩旁商辦公司、飯店、百貨公司等陸續成立。現今南京東路2段至4段一帶,更因金融機構密集,躍升臺北市財經中心區,而有「臺北華爾街」之稱。

南京東西路上,除了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寧夏路、天水路等路交匯的臺北圓環(今建成圓環),早在1988年以前,南京東路與敦化北路交會處也曾有圓環,亦為臺北市地標之一。前臺北市長高玉樹在任時,臺北市多處路口設有圓環,且流行在圓環中央設立銅像,當時南京敦化路口圓環設置的銅像,並非一般常見的蔣公銅像,而是大思想家吳稚暉先生,他是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著名學者,也是蔣經國總統的恩師。吳稚暉卒於1953年,1963年時為紀念先賢,政府委託雕塑大師蒲添生設計鑄造銅像,預訂於吳稚暉先生百歲誕辰1964年3月25日設置於南京敦化路口的圓環。當年銅像豎立時,由行政院長嚴家淦揭幕,銅像基座正面有監察院長于右任提字,背後則刻著總統蔣介石褒揚令,場面盛大。

傳聞,銅像設計之初,高層希望銅像呈現吳稚暉偉岸形象,但蒲添生為表現吳稚暉本人真實樣貌,仍堅持塑像「微駝」。蔣公看到銅像模型時,十分不喜蒲添生設計仿真自然的「微駝」塑像,為了趕上豎立銅像的期程,仍請蒲添生繼續鑄造。但私底下另請參加過蒲添生暑期雕塑班的學生,鑄造一座符合期望「抬頭挺胸」的銅像,等落成典禮2-3個月後某天晚上,悄悄地換掉「微駝」塑像。而當時,無人敢過問替換下來的「微駝」銅像去向,這座高160公分,耗費2噸銅料的銅像就此不知所蹤。

爾後,隨著臺北車輛增多,當地交通反受圓環影響,車行不順,卻因不敢輕易妄動先賢銅像,遲遲未調整路型。直到吳伯雄就任臺北市長明確表示:「不拆除圓環,反而使偉人銅像揹著交通混亂的沉重包袱;若拆除圓環,能改善交通就該去做。」臺北市政府交通局在1988年11月19日拆除圓環,「抬頭挺胸」的吳稚暉銅像,連同高達4公尺以上的基座一併移置至善公園。

翻閱舊照片,南京東路消失的地標,除了圓環,還可看到外型像個圓型大蛋糕的中華體育館(全名中華體育文化活動中心),位於臺北市南京東路4段53號(現臺北體育館對面)。1960年代臺灣爭取到1963年第2屆亞洲盃籃球錦標賽舉辦權,卻遇到原定比賽場地三軍球場拆除,當時全臺灣沒有另一座能舉辦國際籃球比賽的場館。而政府囿於鉅額經費或場地取得問題無法提出替代方案,當時的籃協主委易國瑞輾轉找上了泰國華僑林國長。1963年3月,林國長出資3000萬台幣,利用高砲部隊駐地興建,由謝文昌建築師設計,同年10月正式啓用,短短7個月,完成可容納1萬2千人,當時最大的室內體育館,順利趕上舉辦第2屆亞洲盃籃球錦標賽。1974年時,因臺灣已退出聯合國,國際籃球會籍被中國取代,無法再舉辦或參加國際籃球錦標賽。國際籃總秘書長威廉‧瓊斯與籃總理事長余紀忠協商,1977年成立第1屆威廉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之後至第12屆,年年都在中華體育館舉辦,至1989年中華體育館大火場地受損而停辦,期間帶動臺灣籃球運動的發展,也有人稱其為中華籃球場。

中華體育館除了籃球賽,也是辦理貿易展覽會、巡迴演唱會及大型活動的首選場館。1964年舉辦環球小姐之夜,之後多次國慶四海同歡聯歡晚會在此舉行。到1980年代,臺灣的流行音樂產業開始發展,許許多多的團體曾在此演出。1983年4月30日引進西洋樂團「空中補給(Air Supply)」在中華體育館開唱,之後陸陸續續邀請到多位西洋歌手到此舉辦演唱會。1987年邀請到知名魔術師大衛考柏菲在中華體育館舉行「大衛魔術1987在台北」的魔術表演。此外,鄧麗君、翁倩玉、李珮菁、羅大佑、李恕權、蘇芮、梅艷芳等知名歌手都曾在此辦理個人演唱會,滾石唱片、飛碟唱片亦開辦群星參與模式演唱會。但因一場火,蓬勃發展的流行音樂產業就此暫緩。中華體育館現址為一片白色施工圍籬封閉。

中華體育館損毀後,直到17年後,2005年12月1日小巨蛋體育館正式啟用,才解決了臺北缺乏符合國際標準的運動場地問題,以及可辦理大型藝文表演的室內場地。小巨蛋原址為中華棒球場,由於球場老舊及多功能性考量,2001年12月1日拆除,改建成新型多功能室內場館,設有15000個座位,可供多種國際標準比賽及練習場地,成為臺北市主要的運動場地,及演唱會的首選場地。

走一趟南京東西路,由西向東,好似跟著走一趟臺北的發展史。從淡水河往基隆河,清朝、日治時期、臺灣光復後美援時期,一路發展至今,南京東西路一路見證著臺北的經濟發展。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