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無礙-跨越‧有愛」 四人創作聯展呈現不凡生命力

記者扶小萍/南投報導 2020-06-01 18:25

這只茶壺與一圓對比令人驚嘆。(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四位來自不同領域、不畏艱難、堅持創作的工藝家,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地方工藝館,展出「工藝無礙-跨越‧有愛四人創作聯展」,此次展出為推動性別平等及文化平權,呼籲不同性別在社會生活中應受平等的對待,並探討工藝家的人生歷程與不畏艱難的精神,由石雕盧志松、樹藝李永謨、陶藝陳宣亦及吳紫瑄的結合,展出極具特色頗為感人。

李永謨的伴隨。(工藝中心提供)

李永謨的伴隨。(工藝中心提供)



工藝中心主任許耿修表示,透過工藝家人生經驗及創作,讓大眾尊重性別擁抱差異,體會創作者突破各種藩籬及困難,堅持理想,化阻力為助力,傳遞正能量,看見他們在工藝之路展現不凡生命力的堅毅精神。

盧志松百壺每一只造型都不同。(工藝中心提供)

盧志松百壺每一只造型都不同。(工藝中心提供)



盧志松的「掌中百壺」是他於32歲技術最純熟、體能狀況最佳時,竭盡所能以正常視力不加放大鏡協助、將微小物件掐於手指間磨作,運用昂貴珊瑚及微雕技藝,刻出不同造型100把小茶壺,最大1.6公分至最小0.3公分,件件都具泡茶功能,令人嘆為觀止!除削刻材料也在磨除手指皮肉,愈小的作品手指消磨得愈多,磨到破皮流血得暫停工作,等手指的肉恢復再繼續前進,共耗費4年完成;其創作過程的艱辛及堅持令人感佩。

陳宣亦與吳紫瑄的置物罐。(工藝中心提供)

陳宣亦與吳紫瑄的置物罐。(工藝中心提供)



樹藝家李永謨雖肢體障礙仍求獨立謀生,拜師學珊瑚雕刻,卻因時代的變遷珊瑚市場沒落,轉而重新學習草編,並鑽研樹藝,發現樹皮韌性、創新素材的應用,利用研發葉脈的彈性做出會開花的葉脈花卉、運用果實創造出趣味活潑的動物,這些都是取之於大自然的素材,是發揮樹無用之用的精神,希望透過雙手巧妙設計,轉化成新生的組合;曾獲2007年英國倫敦國際發明展「環保類銀牌獎」、2009年國際創新創業競賽「最佳傳統與文化獎」、2014年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精品獎金獎等多項殊榮。

陶藝創作者陳宣亦因腦瘤壓迫影響視力,長期承受頭痛、暈眩等身心煎熬。吳紫瑄因失去聽力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個性較害羞、內向。兩人是大學同學,開朗樂觀的陳宣亦帶著內向害羞的紫瑄到處探索新體驗,領略各種生活樣貌,彼此樂觀面對自身的挑戰,以「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耳」守護,相知相惜擁有的一切。畢業後於陶藝領域學習鑽研,創作運用組合與解構的思考邏輯,營造出新視覺,用愛與童趣傳遞無限歡喜。

陳宣亦曾榮獲2016 第十四屆全國身障技能競賽陶藝第一名、2016至2020第六屆至第八屆金壺獎入圍等多項殊榮肯定、2019第四屆臺灣青年陶藝獎入圍;吳紫瑄曾榮獲2016年第14屆全國身障技能競賽陶藝第四名、2018及2020年第七、八屆臺灣國際金壺獎入選、2019 第四屆臺灣青年陶藝獎入圍肯定。

此展覽展至7月19日,歡迎到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地方工藝館,觀賞四位創作者精彩的作品!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