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沾黏性關節囊炎 醫師:平時需保持肩膀活動性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20-04-25 06:00

59歲的徐女士經營餐廳偶爾需搬抬重物,患有糖尿病多年,目前正接受藥物控制中。五個月前因機車車禍造成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經過數星期休養後,她發現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連梳個頭都很困難,而且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造成穿脫貼身衣物極不方便,肩膀的不舒服在夜晚特別明顯,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求診骨科醫師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經過短期的藥物舒緩症狀及數個月的復健治療,左肩活動度改善許多,日常生活均可自理。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曾渥然醫師說明,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的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主動(自行抬高)及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好發在40-60歲之間的女性,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會患此病症,但多半都會間隔一段時間發作,鮮少同時發生。危險因子包含新陳代謝疾病例如糖尿病及甲狀腺疾患等。



根據一篇盛行率的統計分析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倍的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另外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的比例是13.4%;而沾黏性關節囊炎有高達30%的患者具有糖尿病史。其他常見的原因包含因創傷或手術之後一陣子肩膀不動造成後續的沾黏情形。

曾渥然醫師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的病程可分為三個時期:前三個月屬逐漸冰凍期,疼痛感也會相對的上升,活動度漸漸降低;爾後的六個月屬結凍期,活動角度最為受限;之後開始解凍,活動度慢慢恢復,疼痛感消失。傳統觀念認為,沾黏性關節囊炎是一種會隨著時間自行痊癒的疾病,花費時間是1年到3年不等。然而,一些觀察性研究發現有15%的患者會有長期的功能喪失現象,甚至高達40%的患者會有一些殘餘症狀。所以適切的介入治療相當的重要。

肩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擁有良好健康的肩關節,人生會是彩色的。目前的治療方式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另可搭配一段時期口服的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疼痛感劇烈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上述的治療方式經過三到六個月改善有限,或持續惡化,可接受全身麻醉下的關節授動術,醫師使用溫和的力量將受限的動作拉放鬆拉開。情形較為嚴重者,可接受關節內視鏡手術,將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的組織清除,再搭配術後的復健計畫。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