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教授捐贈千件珍貴文物 見證台灣的眼淚與傷痕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19-12-07 22:05

中華民國政府70年前遷台。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方聖平伉儷選在極具歷史意義的這一天,將他們收藏的兩千餘件1949遷台歷史文物捐贈給清華大學,作為即將設立的清華大學文物館鎮館收藏。這批重要文物包括了當年的450萬兩黃金大搶運書信往來,抗戰勝利後旅居大陸的台灣文化名人往返信札,以及唐三藏舍利子遷台、一度考慮落腳新竹的文件,見證了大時代的動盪變遷。

清華哲學所講座楊儒賓與中文系退休教授方聖平捐贈的文物包括戰爭、政治、宗教、經濟四大主題,時間點以1949年12月7日為中心,涵蓋抗戰勝利、大陳島撤退、國民政府南遷至兩岸分治局勢穩定。手札書信及墨寶出自黨政要員、宗教大師等歷史關鍵人物,是當代人物之間傳遞情意的文書,最能呈現大時代的面貌。



搶運黃金是1949傳奇中的一齣重頭戲,中央銀行的450萬兩黃金分五批搶運到了台灣,成為穩定政治經濟並帶動後來發展的重要資金。楊儒賓捐給清華的文物中,就包括當時已下野的蔣介石1949年5月下旬寫給愛將淞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的書信,交代中央銀行已裝船的黃金,除了留下維持上海金融運作的2萬兩黃金及1百萬元銀洋,餘皆運往台灣。4天之後,上海即落入共軍之手。這封信也成為搶運黃金傳奇的最後訊息。

這封「蔣介石致湯恩伯信札」記錄了當年上海保衛戰的軍情,包括指示劉安祺部隊自青島撤回台灣,顯示蔣雖已辭去總統一職,但退而不休,仍遙控指揮前線將領,掌控國民政府黨政軍大權。厚重的歷史真相自薄薄幾張信紙浮現,躍然眼前。



清華獲捐的另一件重要文物則與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原型--玄奘法師有關。抗戰後期,日軍在南京寺廟遺址進行軍事工程時挖到了玄奘法師的舍利子,之後一分為三,分別存放在北京、南京與日本。五0年代,日本同意歸還部分的舍利子給國民政府,引起台灣各地的佛教領袖出面爭取迎奉,這封書信就是當時無上法師所書,爭取玄奘頂骨舍利供奉新竹青草湖畔的靈隱寺。在蔣介石的堅持下,舍利子最終迎往蔣母王太夫人靈位所在、日月潭慈恩塔旁的玄光寺。

楊儒賓的收藏從明清字畫到當代書法,一件就能賣出上千萬元,但很難想像這些都是靠著一位教授的薪水長年累月收進。他自1987年起任教清華大學中文系,領到第一筆薪水,就幾乎全投入收藏,加上寫稿的收入,及專業文史訓練的獨特眼光,收藏愈豐愈精。

這些珍貴文件不僅深具歷史意義,也吸引許多中國收藏家的注意,價值非凡。長期任教清華的楊儒賓夫婦將之全數捐給清華大學。捐贈典禮在台北中山堂舉行,這批重要文物也在此展出,「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將展至12月29日。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