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誌線採微管溝工法 嘉市天空不再三條線

記者張朝福/嘉義報導 2019-10-25 16:04

重回美麗天際線 微管溝新工法讓纜線下地更有效率(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為了讓道路街區的天際線漂亮乾淨,降低公共或民營纜線附掛於燈桿、號誌桿的情形,嘉義市政府交通處率先採用施工時間更短、開挖範圍更小、經費更低的「微管溝」新工法,讓單一路口交通號誌纜線下地工程只需一天,讓嘉義市的天空不再「三條線」。

交通處處長鄭君健表示,市政府於108年10月22日開始使用「微管溝」新工法進行交通號誌纜線下地。未來民眾抬起頭來,將不會看到密密麻麻的纜線架空於號誌上,改善路口環境美觀,也避免高大車輛勾壞線路,增加路口安全。

交通處說明,纜線架空的好處是維修快速,但容易被天氣與車輛破壞,影響民眾生命安全且破壞市容。城市越來越進步,市民對美感的要求也快速提升,因此市府推動將架空懸吊的橫直纜線逐漸下地,並且以「微管溝工法」施作,施工快速不擾民,不用大型開挖、降低通行不便。

號誌纜線地下化工程的「微管溝工法」,在挖掘深度與寬度、施工時間、封閉道路等項目,都比傳統工法優秀。「微管溝工法」只需於路面挖開4公分寬、25公分深度的小通道,而傳統工法必須開挖40公分寬、60公分深度的通道埋設PVC管溝,影響道路挖掘面積差異相當大。

傳統施工要開挖40公分寬、60公分深,需封閉道路作業的範圍、施工的時間自然就大,微管溝開挖面積小,填縫材料又能保護管線、影響交通也少,就像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讓路面免於大開挖,微整型也能達成更美目標」。

交通處科長賴義龍表示,一個路口交通號誌線下地,如果利用傳統工法需要三天到七天的施工時間,代表對交通管制通行、對路面開挖面積與體積,還有廢土噪音等環保的需求都大,而新式「微管溝工法」的施工期程僅需一天,廢土量也減少98%,市府計畫將在垂楊路15處路口率先進行改善,未來將繼續規劃本市重要路口路段號誌纜線下地,實現擁有嘉義市美麗的天際線。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