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推出全新鉅作-為什麼? 10/19-20台中歌劇院演出

生活中心/採訪報導 2019-10-17 16:59

《為什麼?》是由臺中國家歌劇參與共同製作,17日記者會中由歌劇院總監邱瑗跟三位演員及導演還有跟鋼琴演奏家一起說明演出內容。(圖/記者賴淑禎攝)

生於1925年的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縱橫西方劇場超過半世紀,不斷追索「劇場的本質是什麼?」,他與多年編導夥伴瑪麗-伊蓮.埃斯汀(Marie-Hélène Estienne)創作的2019年新作《為什麼?》,由臺中國家歌劇參與共同製作,今年六月在巴黎首演後,10月19日(六)、20日(日)即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與世界同步親炙大師風采。記者會現場,編導瑪麗-伊蓮.埃斯汀分享表示,這是一個持續創作的過程,我們在變動中創作,而當演員面對不同的觀眾時,他們也即時回應、互動,是一個共享的過程。

這齣作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由3位演員,馬歇羅.麥格尼(Marcello Magni)、凱瑟琳.亨特(Kathryn Hunter)與海莉.卡邁克爾(Hayley Carmichael)以幽默語調幻想上帝在第7日創造劇場,與觀眾分享劇場人窮其一生追尋的疑問:「為什麼把生命奉獻給劇場?劇場跟生活的關聯是什麼?」一連串的提問誘發台下觀眾思索。演員凱瑟琳表示:「舞台上以簡單的佈景呈現,留有足夠的空白空間讓觀眾去想像,而不僅是單方面給予觀眾,且演員不依賴舞台道具、佈景,以最真實且赤裸的樣貌呈現。」

第二部分則聚焦俄羅斯劇場導演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的劇場革新。梅耶荷德在1913年發表《論戲劇》,提出不同於寫實主義的戲劇理論,在彼得.布魯克與瑪麗-伊蓮.埃斯汀合作編導下,隨著梅耶荷德掀起的劇場革新,引人深入思考與思辨。

彼得.布魯克18歲就擔任導演,被譽為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國際劇場導演。布魯克認為劇場永遠有著變動的自由與可能,以精練的手法激發觀者的想像,剝除繁瑣形式與擬真佈景,以精簡的舞台美術、少量的道具,開啟與觀眾對話的戲劇空間。布魯克的作品往往靠著一張地毯、幾張椅子和坐墊,就能營造充滿戲劇性的舞台。而參與《為什麼?》三位演員也表示,舞台上沒有華麗的布景跟服裝,可以讓觀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正如布魯克所說:提問是生命最基本的一部分,它是一種開啟心靈的運動。對我來說,《為什麼?》超越了我們想要得到的答案:這場探詢帶領我們邁向未知,永遠沒有休止的一天。對生命的提問貫穿了彼得.布魯克的生命與劇場生涯,到了暮年,千帆落盡,繼續追問劇場的本質。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