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便秘、口臭及預防痔瘡 醫師提供「加減4招」

記者黃村杉/新北報導 2019-10-16 17:35

臺北醫院醫師賴博政提供「加減4招」,能趕走長期便秘、口臭,還能預防痔瘡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林小姐有便秘、放臭屁的困擾,有時喝優酪乳才容易解便,近期感到腹部悶脹,排便都伴有鮮血,懷疑自己有痔瘡。且舌頭紅腫、長口瘡,同事還提醒她留意口中有異味,於是到臺北醫院中醫科求診,解決便秘、口臭等困擾。

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說,中醫認為便血多屬胃中積熱或濕熱蘊結,一般因過食辛辣食物,導致熱積於胃,積熱上擾,便會使口腔有口苦或口臭,若積熱向下則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嚴重者損傷腸胃的血管,血液隨大便而出而為便血,或是過度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濕熱結於腸道,而導致便血。

賴博政表示,痔瘡好發於中年男性,以45歲至65歲比例最高,目前認為是肛門周圍的結締組織、小血管以及平滑肌等纖維因為排便不易,解便時不斷反覆摩擦,牽扯周圍的襯墊所造成,常見的症狀有大便時間變長且較不易解出、解便時伴有鮮紅色的點滴狀出血、肛門口搔癢疼痛、肛門口自覺或有異物下墜感。

此外,如體重過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長時間久站久坐、懷孕婦女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賴博政醫師以林小姐為例,指出林小姐長年喜食油炸辛辣物、長期便秘、平時也沒有運動習慣,此類族群幾乎都有痔瘡困擾,但只要透過一些方式即可改善,若太不舒服再選擇就醫。

另如果解便看到的血是暗紅色,並且排便習慣有改變、體重急遽下降,則建議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做切片檢查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一般來說並不需要因為一兩次的血便而擔心罹患大腸癌。

賴博政醫師提供「加加減減4招」,能趕走長期便秘、口臭,還能預防痔瘡:除「增加」膳食纖維與飲水量及「增加」運動機會;另「減少」忍便的習慣,可用清水沖洗和溫水坐浴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並避免因痔瘡產生的疼痛。若能慢慢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會更好。

「減少」油炸辛辣飲食,減少食用或盡量不食用含有辣椒、胡椒鹽、蔥、洋蔥、薑、米酒、大蒜調味的食物,以及燒烤煙燻炸物、麻辣鍋、咖啡、酒…等,而改以汆燙、水煮食物取代,能改善腸胃積熱、排便便秘的困難。近期天氣轉秋變涼,許多民眾已開始食用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建議依個人身體狀況適量溫補食即可,補過頭可能會太上火導致鼻血、牙腫、便秘、痔瘡爆發等情況。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