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蝦」忙 夏季水產養殖觀察有訣竅

記者李祖東/高雄報導 2019-08-09 06:20

學會觀察蝦子行為是相當重要的養殖管理方式,需定期拉起蝦網觀察蝦子狀態。

七月下旬因颱風過境引進西南氣流,並帶來數波強降雨,造成高雄沿海養蝦池水質劇烈變化,池水鹽度驟降、酸化,雖然陸地上的積水早已退去,但是連日的高溫與午後的西北雨,使得近期養蝦池難以維持穩定的藻相,又因水色轉為清澈,影響白天光合作用氧氣的供應,當池水透明度增高時,蝦子容易因緊迫而暴發各種疫病,並造成大量死亡,高雄市動物保護處提醒養殖戶,平時應多觀察蝦類活力、進食狀況及外觀變化,有時候底棲性的蝦子行為改變,常是水質惡化的警訊之一。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高雄市常見的養殖蝦類包含白蝦、草蝦及泰國蝦,年產量約1700公噸,產值可達4億元。由於蝦子習慣在池底活動的特性,可以幫忙清除殘餌及水中的浮游生物,養蝦場有專門單養蝦子,也有養殖戶是採取蝦子與魚群混養的方式。另外一個和養魚不一樣的特點是,當蝦子感染疾病時,傳播速度快又急,漁民若是情急之下胡亂操作,往往一夕之間就可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學會觀察蝦子行為是相當重要的養殖管理方式。

動保處指出,在夏季高溫多雨季節池底容易惡化,易造成魚蝦免疫力下降,加速疾病的爆發及傳播,漁民可藉由觀察底棲性的蝦類是否出現異常反應,首先可以觀察蝦子的行為,反應遲鈍或著在水面打轉,俗稱「開直升機」;接著攝餌量更是每日紀錄的重點,包含進食速度及採食量;最後一個觀察重點是體表顏色的改變,觀察觸角、蝦殼及泳足是否變紅,肌肉是否有白濁的現象。若發現上述情形,應立即監測水質,適當的換流水、增加水車供氧的時間,並停止投餵餌料,以免情況惡化。

動保處處長葉坤松提醒水產養殖戶,當魚蝦出現異常、無故死亡等現象時,水質環境惡化為水生動物首要考慮的問題,但是蝦類同樣會面臨病原(如寄生蟲、細菌及病毒)感染的威脅,若見到養殖池出現異常,應及早尋求水產獸醫師或洽動保處水產檢驗站,藉由一整套完善的檢查,包含解剖出現異常的魚蝦及水質數據的配合,方能針對個案提供專業診斷或投藥建議。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