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提報文化資產 文資委員北港現勘

地方中心/雲林報導 2019-07-24 14:46

北港登記所、武德殿附屬建築、自來水廠附屬設施群等公有老建物,陸續提報指定登錄文化資產,文資委員進行現勘。

北港登記所、北港武德殿附屬建築、北港自來水廠附屬設施群等三處公有老建物,自今年2月起陸續提報指定登錄文化資產,日前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帶領文化資產委員前往進行現勘,雲林縣議員蔡岳儒也率領服務團隊到場關心,希望可以將這些老建築列入古蹟保存,並且活化再利用。

文史工作者吳登興指出,建於1909年的北港登記所已有逾百年歷史,是臺灣第一批興建的登記所建築,也是北港地區現存年代最久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1905年因實施臺灣土地登記規則,要求人民對於土地之相關權力需在地方法院、法院出張所或登記所辦理登記,於全臺各地遂設置21處登記所,北港登記所為其中之一,最初位於北港朝天宮內,1909年搬遷至位在廟後仁和路的新廳舍辦公。依標準圖興建的北港登記所,至今仍留存完整的倉庫空間,為過去存放重要地籍資料所在,還有辦理土地登記之受附櫃臺等,都是見證過去土地登記制度之重要文物。

出生於北港的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侑樺在蒐集相關史料過程中也發現,位於北港仁和路的北港登記所在興建之前,基地上應曾存在長排街屋,目前在登記所後側仍留下一口水井,亦可能是自清領時期遺留下來的原物。由於仁和路前身為北港地區重要商業街道蜊仔街,此地名在國史館編著《笨港古文書選輯》文獻中,可分別見於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古文書中,尤其1815年(嘉慶20年)文書中尚有「坐落媽祖宮後土名蜊仔街」之內容。因此,北港登記所所在地應該也是一處考古遺址敏感地帶,對笨港史的認識有相當之重要性。

縣議員蔡岳儒也說,北港武德殿附屬建築為一棟日式木造住宿設施,座落於北港圓環附近。日治初期,該址周遭仍為水池,1920年代後期經埋填後,成為北港地區公共建築主要興建位置,周遭曾存在北港郡役所、北港公會堂、北港俱樂部、北港小學校、北港武德殿等建物,如今僅剩下此棟木造宿舍。因此,雖然其構造有一半已坍塌,基於該建築是見證北港地區日治時期政治中心由朝天宮向外搬遷至圓環周遭而留下來的唯一一棟公有建築,北港地區居民仍積極爭取可將該建築保存作適當再利用,以呈現北港地區一段重要歷史。

吳登興表示,北港自來水廠附屬設施群目前已有北港水塔、抽水機房獲指定為古蹟,而辦公室、唧筒井、廠長宿舍、員工宿舍登錄為歷史建築。但根據2009年調查報告書可發現,自來水處理過程,尚需具備沉澱池、過濾池等設施,才能系統性的完成自來水淨化作業。此外,水廠內亦留存戰後初期興建的員工宿舍,日前曾傳出將予以拆除的消息,幸得前鎮長張勝智、蔡岳儒議員及立委蘇治芬協助爭取保留。由於水道頭公園早已成為北港地區重要綠地,以水塔再利用的遊客中心,更被旅遊網誌評為臺灣6個超美遊客中心之一,因此地方均期待透過提報擴大自來水廠保存範圍、還原歷史現場,使民眾可以更完整認識北港的過去,且避免相關文化資產無端遭受破壞。



北港登記所、武德殿附屬建築、自來水廠附屬設施群等公有老建物,陸續提報指定登錄文化資產,文資委員進行現勘。

北港登記所、武德殿附屬建築、自來水廠附屬設施群等公有老建物,陸續提報指定登錄文化資產,文資委員進行現勘。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