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更新常設展推出《古代人說故事》 展出南屯山仔腳遺址出土鐵刀

生活中心/採訪報導 2018-07-05 18:15

科博館新推出古代人故事展覽中的史前生活復原模型。(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台灣各地區陸續有許多文化遺址被發現,這其中包括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5日起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展覽內容生動活潑,從文化簡介、分佈年代、地區,探討史前人的生活內容與陶石器變化等,並以動畫影像剪輯及多媒體互動方式呈現,除了認識歷史課本寫的考古學是什麼外,讓民眾親身體驗臺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5日起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故事展覽,科博館人類學組屈慧麗主任解說展場。(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5日起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故事展覽,科博館人類學組屈慧麗主任解說展場。(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目前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重心之一,近二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因此科博館決定依據最新考古發掘資料,更新該常設展區,除了展示臺中安和遺址發現栽種的稻米、母與子、戴鯊魚牙玉飾的青年及南屯山仔腳出土完整的鐵刀, 還有民間蒐藏家蔡坤玉先生提供一件澎湖海溝帶人工鋸痕的鹿角,結合張鈞翔博士澎湖原人的研究,證明19至45萬年前就有獵人到臺灣。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表示,推出古代人故事展覽更新,因為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的重心之一,展覽內容依據本館目前最新考古發掘資料,包括各文化簡介、分佈年代、地區,探討史前人的生活內容與陶石器變化。生態遺物中陳彥君小姐鑑定發現安和遺址石虎骨骼,ㄧ千年前帶暴牙的獐及南勢坑遺址出土的水獺,時空跨越五千年。說明古代動、植物環境的變遷及文化互動。

更新展區5日開展,除了科博館館長孫維新,捐贈更新世古生物化石的「石頭老爹」李天德先生也共襄盛舉。展區也介紹考古與古人類學、古生態學合作研究成果,關於臺灣史前文化人或現生臺灣南島語族的起源、遷徙、以及互動等議題,同時強化考古學多媒體內容製播。

現場展出的山仔腳鐵刀,為南屯山仔腳遺址(距今800-600年)出土的鐵刀,修復去銹後,發現此刀直背弧刃非常完整,刃邊自刀尖弧轉外拱,至中間最寬,尾部細長帶倒鉤,原來應該深入木柄內。這把出土鐵刀與歷史時期臺南頭社村西拉雅族祀壺祭典時殺豬用的鐵刀形制相似,因此可以推測鐵刀在祭典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不確定是當時原住民與漢人的貿易品,還是先民自己鑄造的,因為千年內北部的十三行遺址和漢本遺址已經發現鍊鐵作坊。

科博館以科技整合、生活化、藝術化及以人為中心之主題展示,包含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人類文化廳等常設展區,其中人類文化廳以世界文化、大洋洲等為總主題,這次更新不僅能呈現豐富的考古典藏與本館各學組合作研究成果,內容十分豐富。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