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嘉義史前文化展」 5月1日登場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2018-05-01 07:46

嘉義史前文物返鄉,故宮南院「旭日初昇-嘉義史前文化」展5月1日起登場

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聯手,5月1日起於南部院區2樓嘉義文史廳推出「旭日初昇-嘉義史前文化」展,藉由魚寮及阿里山兩處遺址出土的考古文物,呈現嘉義地區史前人類的活動樣態,分別展示山、海文化的發展。

故宮南院表示,魚寮遺址距今約2000年前後,位在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魚寮聚落西側,嘉64縣道以南,臺糖公司南靖糖廠所屬白鴿厝農場的甘蔗園內。日治末期,曾在此進行考古挖掘,2006年後,由中央研究院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接續進行考古挖掘。

魚寮遺址有灰坑、貝塚等遺跡,出土灰黑色胎陶器,錛鑿形器、石刀、矛鏃形器、磨製石鋤、巴圖形石器、石鎚、砥石、玉玦,以及獸骨、貝殼、木炭等,成為嘉義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代表。

此外,海拔高度二千多公尺的阿里山,廣泛分布距今3800年至2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的文化,有鄒族祖先遺存的石鋤、石錛、石鏃、石刀等石器,以及粗砂紅褐陶器,以及早期從平原區帶上山,近似西部平原形式的細繩紋紅陶。

故宮南院指出,此次展出的文物「球形豆」,上半部稱「圍」,是口大而淺的盛盤,下半部有喇叭形的高圈足,依據《周禮》記載,是祭祀饗宴中用以盛裝肉類、醬菜的餐盤,殷墟遺址和墓葬中就出土了相當多數量的豆形器。

魚寮出土的球形豆,容器部分幾乎是個完整的球形,只在上端有一開口,大小與圓腹罐相仿,比一般的缽大得多,造型特殊且深具代表意義,被選定嘉義縣定古物。

琉璃珠─琉璃珠曾經是臺灣原住民社會的工藝品。自史前時期開始經由不同交換管道,進入臺灣各地;隨後有部分在臺灣島內製造,作為原住民項鍊、頭飾、腕飾、耳飾,或縫製在衣服上,成為美麗裝飾。玻璃珠做為表現美感的身體裝飾外,有些社群也將琉璃珠做為財富、地位象徵,或傳遞超自然力量的神聖物。

灰坑─是古代人類留下的遺跡之一,包含了很多當時在此生活的人們有意或無意留下的物品,如陶器等。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魚寮聚落西側,臺糖公司南靖糖廠所屬白鴿厝農場甘蔗園內的魚寮遺址,出現史前遺物密集的灰坑,內容以灰黑色胎的陶容器破片為主,還有錛鑿形器、石刀、矛鏃形器、磨製石鋤、巴圖形石器、石鎚、砥石、玉玦等石器的殘件,以及獸骨、貝殼、木炭等,屬於大湖文化魚寮類型的文化層,經碳十四年代測定,約在距今2000年前後。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