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名」的一生 「張雅玲」串愛人生新書發表

記者何沛霖/高雄報導 2017-12-17 11:01

張雅玲(中間穿紅衣者)串愛人生新書發表。(圖/記者何沛霖攝)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寫序形容其為「熱心公益不遺餘力」,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稱其為「人間大菩薩」,新黨主席郁慕明推崇她「愛鄉愛國、仁愛傳家的典範」,資深媒體人鄭佩芬譽其為「溫潤如玉的女強人」,而高雄市青少年法院院長陳美燕認為她是「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的仁者。張雅玲昨12/16日出新書了,「丐幫幫主-張雅玲的串愛人生」一書,真實道出她「以愛為名」的一生,而前考試院長關中更以她集「天賦、教養、修為」於一身,一生「以助人為興趣」,為新書發表做了最完美的註解。

「張雅玲」三個字,在高雄市,對於五年級生以上的民眾,是再耳熟能詳不過的名字,除了她是前高雄拆船業鉅子王茲華的夫人,更因為她接辦了私立高雄仁愛之家成為董事長,將仁家從早期(民國73年)的「肖病院」、「乞丐寮」,員工只有20人,到如今擴展為一個含各類醫院、療養院,有七個事業體,員工多達360人的社福機構,且屢屢獲得政府評鑑的優等。

還有後來成立高雄市的民防「義警大隊」、照顧青少年教育的「二月初六書苑」,全心投入義警、義消、教育、公益、體育,不勝枚舉。前高雄大學校長王仁宏出席新書發表會,以張雅玲一生從事公益,是「窮人、老人、年輕人」都照顧到了,以彰顯其「為善最樂」的「人生高度」。

六龜育幼院院長楊子江也帶著院童們前來為「張奶奶」新書發表獻唱與82歲的生日慶生。楊子江回憶民國61年,育幼院還是草創階段,一切從簡,連用餐的空間都是用簡易棚子搭起來的,一遇風雨,就要搬來躲去,碗裡的湯是越喝越多,因為雨一直下。一天黃昏,張阿姨帶著年幼的女兒坐計車,一路從高雄找到六龜育幼院,不忍當時見到的景象,掏出身上帶來的十萬元,要為育幼院蓋餐廳。就這樣,44年來,「雅玲廳」讓院童們可以有一個安穩舒適的用餐環境,那種善念的大願心,澤披眾生,令人動容。

民國73年,還是鳳山高中高一學生的郭清寶,如今已是一名優秀的律師。昨天在鳳中校長陳龔聲、校友會長龔皇光的陪同下出席新書發表會,他說,當時在學三年從張阿姨手中拿下的「張雅玲獎學金」,資助他一路可以完成學業,因為感念太多,所以一定要來共襄盛舉。

仁家董事、前國大代表湯阿根律師也出席見證分享,以他所熟識的一位潘姓友人父親,由王茲華夫婦代為出資收入元享寺納骨塔,來感念王茲華、張雅玲夫婦行善不嫌小,為善不欲人知的大善行。他同時還強調,張雅玲推動體育賽事不遺餘力,台灣慢跑的第一槍,就是她鳴的。

新書作者王廣福也說,除此之外,從1970年,張雅玲以「無名氐」之名,為當年的「乞丐寮」每隔一日就送上45台斤的上等豬肉,這樣一送就是15年,後來無意間被媒體披露,稱其為「乞丐幫主」。

民國八十多年,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她竟然將位在大立百貨前面的精華地段興建「二月初月書苑」,專供青少年閱讀,還主辦「法律生活王」競賽,成就了不少高中職學生轉讀法律系,成為律師,同時,也掀起全國法院、警察局、教育局舉辦「生活法律」競賽的熱潮。

新書由二月初六書苑諮詢委員、前中國時報記者王廣福著作,集合二月初六書苑諮詢委員鄭世熙、林鳳玉、黃秀霞、洪宗貝、陳雯萍、楊玉姿、趙秀英、賴季瑩、鍾一先、王敬偉、王敬豪、戴明甜、于小榮、黃萬賢、邵筱蕾等多名學者專家編撰,其書中多張歷史照片,則取自前台灣新聞報資深攝影記者董青藍所拍攝珍藏,彌足珍貴。

新書由商訊文化出版,總經理李振華與主編吳錦珠也出席發表會。綜觀對全書的感想,李振華形容張雅玲阿姨是「綿延無息的付出者,也是拋磚引玉的先行者」,恰恰就是「不說只做」,恰恰就是「付出而不求名的人」。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