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PM2.5造成血管硬化基因 中原大學研究團隊登國際期刊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2017-12-01 14:20

PM2.5造成血管硬化基因找到了 招名威研究團隊成績斐然

中原大學招名威研究團隊耗時3年,找到抑制PM2.5造成血管硬化發病的關鍵基因,登上一流毒理學國際期刊「毒理科學」,目前已將該成果投入藥物開發,招名威表示,該研究成果可望預防發病、延緩惡化,盼3年內能有初步成果。

招名威1日表示,PM2.5是個隱形的殺手,居住在台灣的民眾將無一倖免。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十大死因之首心血管疾病,就是與過度暴露PM2.5有直接相關。PM2.5可累積於細胞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及慢性發炎,藉由增加頸動脈內中皮層厚度,導致血管硬化,容易產生血栓,大大提高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PM2.5造成血管硬化基因找到了 招名威研究團隊成績斐然

PM2.5造成血管硬化基因找到了 招名威研究團隊成績斐然



中原大學生科系與醫工系團隊,於2016年發現一種名為「ATG-12」的蛋白質,其原本之作用是形成自噬作用,保護微血管細胞抵抗外來物,然而有趣的是當細胞一旦接觸到PM2.5之後,此一原本保護細胞的ATG-12,反而會倒戈,並促使體內有毒蛋白質不斷生成,最後殺死細胞。

研究團隊主持人中原大學生科系招名威教授表示,檢測硬化血管當中的內皮細胞結構時發現,暴露越多的PM2.5, 其產生ATG-12的濃度卻越高,在細胞內產生自由基病變的機率就越高,血管硬化的病情也會惡化得越嚴重。

PM2.5造成血管硬化基因找到了 招名威研究團隊成績斐然

PM2.5造成血管硬化基因找到了 招名威研究團隊成績斐然



招名威說,團隊利用反證的方式,使用沉默核糖核酸(siRNA)進行實驗,將微血管細胞內的ATG-12抽掉,發現確實可抑制致病機轉發生,減少PM2.5堆積於細胞內,不讓有毒蛋白質繼續形成,進而降低發病風險,此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毒理科學」(Toxicological Science)。

中原大學醫工系教授曾嘉儀老師說,全台平均每天就有140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達死亡人數的40.6%,高於惡性腫瘤的36.5%,比癌症更致命。招名威指出,透過此研究發現,目前已積極投入藥物開發,一方面希望可透過基因檢測,針對高風險族群及早用藥預防發病,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降低患者發病後惡化速度,期望3年內可以有初步成果。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