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成立逾五年 透過居家關懷陪伴患者與家屬

記者林貞平/台中報導 2017-10-15 08:20

曾先生罹患攝護腺癌十餘年,病情走下坡進入末期,幾度進出臺中慈濟醫院心蓮(安寧)病房。安寧團隊一路陪伴, 鼓勵家人把握機會「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經歷居家關懷階段,直到往生那天曾先生已沒有遺憾。臺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成立逾五年,透過居家關懷等方式, 尊重臨終病人意願,讓家人有足夠時間道別,也藉著每年十月第二個周六的世界安寧日,提醒大眾把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曾先生民國廿四年出生,二○一六年十月十三日往生, 享年八十二歲。一年過去了,家人想起慈愛的他,仍有無限想念。 他的兒子曾永洲在父親忌日,也正好是世界安寧日前夕,說出對安寧團隊的感恩。

曾先生罹癌多年,二○一四年癌細胞擴散全身,體力不支, 看診都必須坐輪椅。護理師向家屬介紹安寧病房時,家人起初擔心「 是否就等於不治療了?」醫護人員進一步解說,他們才知道原來可以有兩位主治醫師共同照顧。 病人選擇使用自費化療藥品後,病情一度好轉, 團隊評估曾先生適合居家關懷,由居家護理師接手指導家人接點滴, 持續打營養針,曾先生如常散步、上市場,需要打針治療才回院, 直到隔年八月。

曾永洲的太太也是主要照顧成員之一,身為媳婦的她回想:居家關懷剛開始時,家人最擔心的是必須學會幫公公接點滴、 沖管路,起初拿到針,手就抖個不停,後來慢慢也就熟能生巧。 居家護理師固定每三天來訪一次,並協助注射,一旦狀況變化,也有廿四小時接電話的護理師可以幫忙。

二○一六年七月,曾先生因肺炎住院後再次住進心蓮病房, 採取緩和醫療,護理師到病房跟他聊天, 還有音樂志工用優美旋律放鬆病人心情, 家人看見他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曾永洲說,爸爸以前是個威嚴的父親,從不把愛、感謝說出口, 但住院的最後兩周,簡直變了一個人。他說, 爸爸不但每天早上看見媽媽與媳婦,都會講「足感謝你、足愛你們」 ,主動送氣球花束給結髮數十年的太太,還要求拍下擁抱、 親親的相片。家人感受到他的真情流露,病房常常是有哭、有笑, 只要他想做的都盡量圓滿,讓他了無遺憾。

有一天,兒孫都到齊, 安寧團隊護理師利用機會幫他們拍了一小段記錄片,在旁引導鼓勵家人把握機會「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請孫輩分享「覺得阿公有那些好?」 讓下一代學習勇敢說出想說卻不敢說的話,留下爺孫相擁的畫面。

知道曾先生喜歡日本老歌,慈濟志工將歌曲錄在手機裡放給他聽,讓已經不太能講話的老人家,聽得高興頻頻比讚。 兒子則帶著爸爸最愛的CD到心蓮病房陪伴父親,那晚,曾先生沈浸在家人的按摩與最愛的音樂中往生。

曾永洲肯定醫院提供舒適的環境,讓爸爸最後這段路走得不辛苦,尤其感謝包括志工在內的安寧團隊, 在住院間觀察與家人的互動與病人的需求,體貼的給予治療,真正做到生死兩相安。

臺中慈濟醫院安寧療護團隊林巧容醫師指出,「臨終關懷」 是透過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五全照顧」, 致力安頓病人身心靈,其中針對末期病人的安寧居家醫療,就是尊重病人自主權,秉持讓病人在熟悉的自家環境,有尊嚴、 沒有痛苦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心願,病人不必來回奔波, 維持家庭功能性,將醫療服務從醫院延伸到家裡。

林巧容醫師表示,團隊醫護人員明白許多家屬沒有相關背景,會有很多困擾與擔心,安寧居家護理師除了說明末期病人症狀控制、 照護技巧指導、管路更換、營養評估指導,病人抽血回門診領藥、 心理社會需求社會福利與善終準備。 還有廿四小時諮詢電話做家屬最佳後盾,達到生死兩無憾。

楊琇媚居家護理師表示,走入安寧團隊的領域的醫護人員, 必須具備熱誠、耐煩、視病猶親的特質才做得下去。在病人臨終時刻,走入他們的家庭,聆聽家族的故事, 過程中聽見很多痛苦、哀傷與無助,也成為家人信任、依靠的動力, 做朋友陪他們走這段路,透過生命的能量看見工作的價值。

林醫師說,安寧療護服務對象除了癌症、漸凍人外,目前健保給付已納入包括老年失智症、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 大腦病變(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嚴重肺纖維化、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與慢性腎衰竭等八類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 造福更多末期病人。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