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老師夫妻檔變農夫 重新找到食物的價值

記者李梅金/台中報導 2016-08-28 18:44

體育老師廖本民夫婦一起務農

中國醫藥大學體育老師廖本民,帶著妻子林菁菁一起務農,兩人從台中出發,全台走透透,尋找代耕良田,希望透過以「農民定價」的代耕方式,擴大臺灣自然農法的面積,重新定義農業食品的價值。

廖本民原本在中國醫藥大學擔任體育老師,20年前,他的身體出現問題,開始注重飲食,吃得清淡,同時也啟蒙他關心農作物的生產,夫妻倆研讀有機和生態相關書籍時發現,好的食物的來源很重要。

因緣際會,2007年他們租了一片荒廢的茶園,想要從茶葉入門,身體力行,卻苦無方向,他們在網路上搜尋臺灣現有的自然農法,企圖找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農作方式,一直到發現了秀明農法,覺得是最契合身心靈的農作方式。

「從沒想過50歲後還要重入職場,從家庭主婦變成農婦,改變真的很大」,林菁菁說,我的原生家庭父親擔任教職,母親是家庭主婦,嫁給當老師的先生後,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像父母親一樣,沒想到,50歲之後,人生大翻轉。

學做茶的過程吃盡苦頭,從一片荒蕪的小土坡到平整的茶園,耗費一番心力,尤其夫妻倆都沒有農業實作經驗。墾地、捉蟲、採收、焙茶、包裝、賣茶,樣樣重頭學起。2013年,廖本民從中國醫藥大學退休,正式成為一名農夫。

他表示,當初從茶葉開始,是企圖建立起一種農業的「價格體系」,不賣低價,不讓農產品被價格淹沒在實質的價值上,但茶葉畢竟是嗜好品,而非必需品,不像五穀雜糧每天要吃,於是,他們開始小面積的種植玉米、地瓜、花生、芋頭、馬鈴薯和芝麻、高梁、米、麥等農作。

為了要將這套價值體系的量體擴大,他們開始實驗性質地採用「代耕」模式,因為用地取得困難,且臺灣多半是小農模式,他們全台跑透透,在各地尋找良田,苦口婆心地和農夫溝通,為了環境和健康,希望他們採用自然農法。廖本民的代耕模式將價格交給農夫來決定,他們夫妻堅信,「你的價值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但若遭遇天災,則一人負擔一半損失。

像最近在大雅剛收成的台南13號稻米,廖本民透過別人介紹與代耕農夫約在當地信仰中心媽祖廟見面,和農夫講述理念時,廖本民靈機一動對農夫說:「你這麼做,媽祖婆一定會支持你的」,農夫便當下同意、簽下契約。

挑戰一波波地來,像是因為種植小麥空檔意外種植短作稻米,讓倉庫裡突然多了將近三千公斤的乾穀,所幸在農作裡,林菁菁開創了她的另一項天賦,利用農產製作出的純露、精油、茶子油,或是榨出花生油後的花生渣做成豆腐或沙茶醬,這批稻米,還得仰賴她的創意行銷。

上一秒,林菁菁還在煩惱該如何把米賣掉?下一秒,林菁菁聞著自己的米,發自內心讚嘆地說:我的米真香啊!就是這麼阿Q又樂觀的天性,讓他們可以繼續走下去。那些年,我們一起務農的日子,對這對夫妻而言,只能用「樂在其中,苦不堪言」來形容。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