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當年古樸風貌 嘉縣笨港水仙宮修復工程動土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2018-03-24 07:50

國定古蹟笨港水仙宮修復工程動土典禮,預訂半年完工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3月23日和新港鄉長林茂盛,主持國定古蹟笨港水仙宮修復工程動土典禮,許局長指出,水仙宮因蟲蛀及地震而受損,經過多年研擬修復計畫,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大力補助修復費及地方配合款共籌950萬元,預計半年工期,再現水仙宮古樸風貌。

新港原屬笨港範圍,開發甚早,在清乾隆時期是臺灣的重要港口,所以這裡的居民為了祈求航運及商運,便建造了水仙宮、笨港天后宮及協天宮三座大廟。 當中的水仙宮創建於乾隆4年(1739),原址位於九莊笨港街上,由於十分簡陋,所以乾隆45年(1780),貢生林開周便倡議募資重建。嘉慶8年(1803),北港溪氾濫,沖毀笨港市區及三座大廟。所幸到了嘉慶19年(1814),民眾、匠師利用部分尋獲的建材重建於現址,規模有兩個大殿和左右廂房。道光28年(1848),再增建後殿,以附祀原本協天宮供奉的關帝聖君。這次後殿增建捐獻者的行號、船號、姓名以及各種開支項目,還詳細記載於前殿的牆上石碑。 一百年後,民國37年(1948)水仙宮才又進行一次整建。最近的古蹟主體修護工程,是在民國81年(1992)所完成。

走進新港水仙宮,會經過四個主要大殿;最外是前殿(三川殿),隔著中庭是拜殿和供奉大禹(水仙尊王)的正殿,最裡面的後殿則供奉著關公(關聖帝君)的神像。各個大殿寬度都是三個柱距的面寬,左右側以走廊前後連通。 水仙宮屬於國定古蹟,受到國家重視及保護的原因有:歷史悠久達200多年;而且由於經歷大水和地震,修建了很多次,所以在廟中可以看到清領乾隆、嘉慶、道光及民國時期加入修建的部位。水仙宮的雕樑畫棟和巧妙的木造結構上也是少見的傳統建築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台灣奉祀水仙的風氣遠不如媽祖信仰興盛,所以只有最初移民開發的港口地區,如新港、台南及澎湖才有建廟,因此台灣最有規模的三大水仙宮也位在這三處。

建築特色: 在水仙宮中只要抬頭一望,就可以看到相當豐富的木雕和彩繪,尤其是木雕題材除了常見的鰲魚(龍頭魚身)、獅子、鳳凰、花鳥外,較罕見的是大象和龍。此外,水仙宮前殿屋頂的建築力學原理也非常巧妙,利用了蹺蹺板的槓桿原理來支撐屋簷中央的重量,這種設計在台灣也很少見。 本廟還擁有台南名家陳玉峰繪製的壁畫和門神,亦值得欣賞。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