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合透皮傳輸新藥,翻轉老藥價值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2-04-14 15:15

台灣生技產業,醫藥研發人才濟濟,但經過三十餘年來全球生物技術的突破創新與競爭,全新藥物的研發變得越發困難,風險更高,且需要更大型資金的長期投入,而開發時間較短,所需資金較少的特色新藥(specialty pharmaceuticals)或稱505(b)(2)新藥研發公司,遂蔚為主流。

許多特色藥公司都陸續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成為熱門生技類股。專注於開發透皮藥物傳輸平台技術,以化療止吐藥物成功在日本取證,創下首例在日本上市新藥紀錄的泰合生技藥品公司(以下簡稱泰合),隨著產品逐步推進,計畫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初,重回台灣掛牌。

泰合成立於2010年,專注於開發以透皮貼片(Patch)與口溶膜(Oral Dissolving Film,簡稱ODF)給藥的505(b)(2)新藥與學名藥。目前產品線最大宗為中樞神經用藥(小兒過動症、鴉片成癮、阿茲海默、癲癇等)、癌症照護(化療止吐)以及心血管用藥(抗血栓)等,目前已經有八種產品,其中化療止吐用藥已經取得日本藥證(請見附圖泰合產品線)。

透皮傳輸新藥門檻頗高,但泰合旗下已經有多項產品,頗受國際注目。權威學術期刊Nature旗下的Biopharma Dealmaker就在2017年以專文〈Proven technology for transdermal patches and oral thin films〉介紹泰合的透皮貼片與口溶膜藥物傳輸平台技術,且泰合也多次受邀在國際會議上發表相關論文,成為台灣頗具國際知名度的特色新藥(specialty pharmaceuticals)公司。

兩大資料庫成為研發利器

泰合主要的技術優勢在於已經累積建立了促進劑(enhancer)與融合膠(adhesive)等二大資料庫,這是泰合得以以高效率,因應不同原料藥(API)的理化特性,不斷研發出最適合配方的505(b)(2)貼片或口溶膜劑型藥物的憑藉。

泰合董事長李世仁博士解釋,透皮貼片與口溶膜都是可以讓藥物分子穿透皮膚的藥物傳輸技術。前者是透過肌膚表皮穩定滲透到體內,後者則可以透過口內的黏膜,讓藥物進入體內,發揮藥效。

透皮傳輸藥物的關鍵在於如何讓活性藥物成分(API)在使用前可以均勻地溶於融合膠內製成貼片或口溶膜;病患使用後,又可以透過促進劑的作用,讓藥物的API可以穩定地將藥物從融合膠釋出,進入體內。若無法達到三者的平衡,就無法發揮預期的藥效。泰合歷經多年的練功,已經掌握其中的關鍵技術,得以推出多項新劑型新藥與困難學名藥產品。

透皮劑型銷售數以倍增

為何選擇開發透皮貼片與口溶膜藥品?李世仁指出,主要原因在於,這兩者使用上有極大的優勢,只要選對產品更改劑型,銷售即可大幅提升。而且這類劑型競爭門檻高,無論是透皮貼片或口溶膜劑藥物競爭者都不多,可以避免一般小分子藥物以量制價的激烈競爭,是開發505(b)(2)新藥或困難學名藥的很好選擇。

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的Exelon貼片為例,原先口服錠劑的年銷售額在專利期間曾達到五億美元,但貼片產品推出後,讓病患及照顧者較易使用且不容易忘記用藥,用藥的遵從性(compliance)大幅提高,立刻席捲市場,年銷售額迅速增長達到十億美元,原口服錠劑的年銷售額則僅剩餘三千六百萬美元,兩者足足相差了27.8倍。其他如止痛、戒毒藥等也都不乏有改為貼片或口溶膜劑型後,其銷售額提升數倍甚至十倍以上的範例(見附表)。

透皮傳輸舌下口溶膜 取代舌下錠劑

正因為如此,將口服劑型改為透皮貼片或口溶膜給藥,為許多老藥開拓了新市場。以美國戒毒藥公司Indivior為例,該公司在2006年取得戒毒舌下錠劑藥證,在2012年開發口溶膜劑型,本想藉此防堵學名藥瓜分市場,沒想到口溶膜劑型上市後,銷售量即一路攀升,年銷售額從八億美元一路攀升到近十八億美元,成長了一點二五倍。儘管後來學名藥還是取代了Indivior的舌下錠劑,但搶到的市佔率極其有限。Indivior靠其口溶膜劑型產品,不僅守住了市場地位,更創造了更大的收益。

目前泰合最寄予厚望的藥物為抗血栓口溶膜新藥TAH3311。根據WHO統計,全球每年有一千五百萬人中風,目前中風藥物僅有發生血栓後的溶栓藥物rTPA,中風患者有罹患二次中風的高風險,恐導致腦功能再度受損。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預防再度中風。

吃得到六千多億元藥物大餅?

李世仁指出,抗血栓功能的藥物是一個龐大的市場。2020年全球前十大品牌藥,就有兩個抗血栓藥物,這兩個藥物年銷售額即超過二一○億美元(新台幣六千多億元)台幣。第三名為BMS(必治妥施貴寶)/輝瑞的抗凝血劑Eliquis(藥品名:艾必克凝),年銷售額高達一四一億美元,比2019年的一二一億美元成長了16%。第十名嬌生與拜耳的Xarelto(藥品名:拜瑞妥)也是抗凝血藥物,年銷售額也高達六十九億美元。

這兩個藥都是小分子藥,目前都只有口服錠劑,若能改成不必喝水、免吞嚥的口溶膜劑型,將是極大商機。

而泰合研發的TAH3311抗血栓口溶膜新藥,與Eliquis一樣,每日都僅需口服兩次,但Eliquis給藥需病患可以自主喝水吞嚥,否則需透過鼻胃管輔助,TAH3311口溶膜則不必喝水即可在口內溶解,隨口水吞服,給藥便利性高,不但可降低照護負擔,也可以避免病患用藥噎嗆導致不適或感染,相當具有競爭力。

Eliquis的原料藥專利,將在2026年十一月到期。505(b)(2)新劑型新藥,僅需做一個一期/先導(pilot)試驗與一個三期/樞紐(pivital)試驗即可取證。泰合TAH3311已經在加拿大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很有機會搶得機先。若TAH3311能成功上市,其銷售額可望超越台灣的所有上市藥物,成為台灣銷售額最高的暢銷藥物。

除了505(b)(2)新藥外,泰合也研發了五種學名藥,都是可與既有的透皮貼片或口溶膜藥物競爭的困難學名藥。TAH2211是以鴉片成癮用藥SUBOXONE為對照品的口溶膜劑型,其年銷售額高達二十億美元(新台幣五七○億元以上),目前泰合已經完備配方開發,並已在馬來西亞完成一期臨床試驗(pilot pk)。

重啟在台掛牌計畫 考慮設廠

過去泰合曾於台灣掛牌興櫃,基於技術與產品國外認同度高,較能瞭解泰合的核心價值,為保留對外募資的彈性,泰合在2018年宣布取消興櫃掛牌,計畫到開曼群島註冊,便於靈活對全球募資及全球併購合作。

不過,由於開曼群島(KY)實施「經濟實質法細則3.0」,對泰合這類以智慧財產權(IP)等無形資產為主的外國生技公司,設下不少限制,而台灣去(2021)年初實施投資未上市櫃股票股東,其投資獲利必須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新制,讓在KY註冊的誘因更大幅降低,加上生技產業條例修正了一些先前不利生技產業發展的法規與限制,讓泰合計畫重新在台灣申請登錄興櫃。

除了重啟在台掛牌計畫外,已充分掌握透皮傳輸藥物技術的泰合,也規劃積極轉型為CDMO營運模式,考慮在台灣自行設廠,或比照電子大廠「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專業電子製造服務業)模式,與代工藥廠合作,建立專屬泰合的生產線。

李世仁表示,由於合乎歐美規範的貼片與口溶膜藥廠不多,目前全球可生產製造貼片的GMP廠商不到一百家,口溶膜更少,只有二十多家。掌握技術的泰合,甚至協助日本代工廠商Tsukioka獲得日本藥證,包含一一克服化療止吐口溶膜藥物TAH4411的生產製程品管問題,並協助應對日本PMDA相關查廠問題。

泰合在完成設廠或擁有專屬產能後,一方面可為泰合最近幾年可望進入量產的學名藥產品預作準備,另一方面也可幫授權客戶解決生產廠商難尋的問題,加速洽談授權合作的速度。產能有餘裕時,也可以對外接單代工,讓投資充分發揮效益。

泰合產品線

▲泰合產品線

口服轉換貼片提升藥品價值

【延伸閱讀】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