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建築展登場 額外視覺經驗呈現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18-03-02 11:34

交大建築展3日起在交大藝文中心登場,今年展題為「浮動邊界」,探討從設計者到使用者, 每個人對空間有不同的定義造成領域的邊界不斷的產生、推擠、 擴張、消失,隨著時間的更迭、使用者的介入, 空間不再只是起初設計者架構的樣貌。

試圖打開一般人對於設計的想像, 不再只是設計者與設計者的世界,而是更加深入使用者的心, 共同瞭解、探討,除了建築設計之外,還有什麼是支配著空間的樣貌與存在?當使用者進駐一個空間後又是否能打破設計者原先的想法?



2008年第一次舉辦建築所展,分享所內一年的設計與研究成果,發展至今已第11 屆。展覽一方面包含兩學期十多個設計課程數十次設計練習和上百件作品 ,另一方面也建立一個議題與觀展者分享,建立一個關於建築的教育、藝術、科技與社會關懷的多元平台

感覺,是一種具有神經基礎的感知狀態,表示一種感官刺激或認知途徑會自發且非主動地引起另一種感知或認識。人接收一樣的資訊卻產生不同的感覺源自於其生理上、心理上、經驗上之不同,更甚者,接收單一訊息卻產生出了多種反饋之感受,稱之聯感。

我們邀集了不同領域專業人士,提出各自的觀點,探討領域是如何被定義,不同領域間的界線又是如何從文字清楚的定義轉變到現實模糊的重蠱交融狀態,並開啟未來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共同創作的無限可能。

繼承 Inherit

記憶作為理解的依據,不同的生活經驗對同一空間會產生不同的解讀。因此,我們向前回顧,邀請畢業的系友回娘家,從建築所的發展歷程中整理不同的脈絡,開啟多種未來發展方向的可能。

映射 Mapping

感官作為定義的依據,每個人對空間有不同的感受。我們邀集了影像、文學、音樂、舞蹈、教育、策展、企劃等專業人士,提出他們獨特的觀點,同時出走到新竹各地的文化場所及咖啡廳,擴散建築的觀點,希望能透過跨界的感受交疊,看見迥異的空間想像。

覆寫 Override

想像做為控制的依據,每個人對基地的想像都是一次覆寫。展出包括各組設計作品、以「遷徙與再生–消逝地景的採集與創造」為題的全所競圖、Solar Decathlon Middle East 2018競賽作品,及義築實作課程的成果。

交大建築所成立於2000年,設有建築設計、數位設計及學士後三組,獨特的組成使得交大建築所專擅建築數位領域探索創新、當代建築設計理論實踐以及跨領域整合。每年3月份都會舉行為期約一個月的交大建築展,作為每學年度全所作品回顧,並以此作為與大眾溝通的平台,而透過故事與展場空間的安排,讓民眾能從更親切的角度來瞭解我們的建築設計。

主題「浮動邊界」探討從設計者到使用者,每個人對空間有不同的定義造成領域的邊界不斷的產生、推擠、擴張、消失,隨著時間的更迭、使用者的介入,空間不再只是起初設計者架構的樣貌。我們試圖打開一般人對於設計的想像,不再只是設計者與設計者的世界,而是更加深入使用者的心,共同瞭解、探討,除了建築設計之外,還有什麼是支配著空間的樣貌與存在?當使用者進駐一個空間後又是否能打破設計者原先的想法?

「浮動邊界」展場設計試圖以一個輕巧、高穿透性與可變性高的材質揣摩在不同狀態中邊界存在的模糊樣貌。以彎曲的半透明白色幕簾在展區中延伸,空間的包覆與隔離同時發生於兩面,內外的區別也在視覺的疊合與錯視下逐漸削弱,並試圖以高連通性的展區配置去創造出一個低度指示的展覽動線,進而打破以往對於展覽空間規劃過於硬性的空間形式。希望藉此能將觀展的權力放置參觀者的身上,使其自身定義展覽的動線與邊界條件。

在展區配置上,各展區個別代表了不同學期的設計主題,也體現了每位同學在建築思考上對應於不同使用者、空間機能、基地涵構及物理環境中建築內外邊界的界定與想像。

展區方面,設計者依據過往記憶、自身經驗,甚至是對未來的想像,也透過觀察文本與紋理,不斷的思考與辯證對建物、基地,乃至於街廓及整個城市進行一場「覆寫」的行為。

2017全所競圖邀請創作實踐與理論實驗室 (ArchiBlur Lab) 主持人陳宣誠老師出題,以重返與再造歷史現場、藝術介入的未來想像、檔案收集到大地藝術展域的建立、地景作為檔案、地景作為媒介,等六大主題逐步切入,與全所各年級學生一同考掘、分析與討論,重新去面對以麻豆區糖業、鐵道系統與嘉南大圳溝渠沿線為中心的歷史演變。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