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告。
桃園市長張善政26日主持市政會議,聽取水務局、工務局、環保局「汛期間積淹水點防範作為檢討」專題報告後表示,受氣候變遷影響,除颱風期間,梅雨季強降雨也帶來積淹水風險。張市長責成工務局加速地下道積淹水改善措施,於明(115)年6月前完成移動式抽水機與電力線路更新作業;同時加速建置側溝資料庫,強化基礎數據掌握,以更精準地找出問題根源,擬定長效治理機制。
張善政指出,市府已於今(114)年上半年成立「水患防治專案小組」,由秘書長溫代欣協調相關單位組成,不僅負責即時處理積淹水事件,更肩負建立長效改善機制任務,找出根本原因,推動長治久安的防洪作為。透過各局處長期努力,已降低淹水頻率,請各單位持續落實平時清淤、清溝等例行工作,同時檢視整體系統優化方案,逐步強化本市防汛韌性。

張市長主持市政會議。
秘書長溫代欣表示,市府水患防治專案小組將逐一盤點過去5年曾發生積淹水地點,並檢視當時分析資料,重新評估其成因,若可以工程手段進行改善,將儘速啟動相關作業。此外,請各區公所善用市府所建置的區里巡查系統,即時提報積淹水事件,以更全面掌握相關資訊,加強後續監測與應變。期盼透過跨局處密切合作,找出根本原因,進而有效且徹底解決水患疑慮。
工務局表示,有關地下道積淹水管理,因早期地下道相關資料保存並不完整,未來將持續強化各項資料盤整及維護作業,以及各項水患防治措施。此外,目前側溝排水設計普遍採5年重現期標準,若遇鄰近地區突發性強降雨,雨水仍可能湧入地下道,形成難以完全防範的情況,市府將針對地下道周邊排水設施進行檢討研議,以提升防災設計標準,進一步降低地下道積淹水風險。

溫秘書長針對水患問題提出建言。
環保局表示,為提升防災與清溝效率,各區清潔中隊已於汛期期間提高巡查及清溝頻率,並導入專業團隊協助,提升投入人力及機具;同時結合養工處針對排水易阻塞地區強化行道樹修剪管理,以降低落葉造成阻塞風險,確保排水順暢。另水務局結合環保局、養工處及12區公所,於今年9月啟用「防災區里巡查系統」,結合12區里志工定期巡查,透過即時通報機制掌握現地資訊;同時已著手於本市下水道雲端智慧管理系統擴充新增「側溝巡檢清淤及道路清掃作業」模組功能,結合GPS定位系統,全面掌握外勤人員作業軌跡與執行時效,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水務局表示,隨著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頻率增加,每年都會面臨超過10年以上保護標準的短延時強降雨。為因應此一挑戰,市府已透過區里巡查系統建置全市12區、共126處巡檢點;並將推動GIS系統線上填報機制,讓各機關能即時掌握權責分工與現地巡查執行情形,亦將進一步導入AI影像分析技術,協助判讀側溝與排水設施的淤積變化趨勢。同時積極建置系統化的防汛監測IoT設備,整合淹水預警資訊與多元數據來源,提升整體防汛應變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