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原鄉部落農業生產環境的永續與健康,實踐里山倡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行動,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攜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在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舉辦「清流部落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成果發表會」。邀集部落農友、社區發展協會、農會、地方米廠及休閒農業區等多方代表共同參與,期能將減藥友善栽培的技術推廣觸及更多在地農友與業者,降低化學農藥與肥料使用,同時維護自身與生態環境的健康,打造兼顧生產與永續的經營模式。
臺中農改場表示,清流部落川中米減藥友善栽培技術整合三項友善做法,包括導入「紙蓆插秧技術抑制雜草」、「生物性堆肥與有機質肥料取代化學肥料」及「微生物製劑全面取代化學農藥施用」。紙蓆插秧就像為田區「敷面膜」,透過物理性抑制方式解決有機友善栽培最為頭痛的雜草問題,使雜草覆蓋率僅為對照組的7.4%,較人工除草節省約5.4%的費用,達到省工、省錢及全面取代化學除草劑的目的;在肥料部分,改用生物性堆肥與有機質肥料,提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與保水保肥性,使植株分蘗數增加7%以上,讓水稻更健康豐產;而導入微生物製劑部分,利用該場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資材及其他免登植物保護資材,調查葉稻熱病及穗稻熱病之罹病率,相較未施用處理分別降低15.4%與7.6%,以上導入之技術可促進水稻植株健康並降低病害對產量的影響。

臺中農改場跨域推廣減藥友善生態栽培 助清流部落川中米永續發展
臺中農改場進一步說明,本年度的合作更納入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資源,擴大跨域合作效益,生多所參與本專案的水田生態保育提供堅實的農地生態基礎資料,透過鳥類棲架的營造與生物資源的盤點,發現當地有豐富的蝶類、鳥類及哺乳類於水田環境共榮共存,後續將持續推動棲地營造與生態推廣。安達國際人壽則是繼110年贊助該場進行之「伊娜谷香糯米保種計畫」後,持續於今年贊助「清流部落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並投入原鄉部落農業的永續創生。本次活動亦結合「由農田到餐桌」與「生態農業」的食農教育課程,邀請仁愛鄉互助國小師生共同參與,體驗「小小生態調查員」、田間割稻、米飯品評及飯糰製作等豐富有趣的活動,透過實作讓部落學童親近土地、理解稻作文化,進而對在地川中米產業留下難忘而深刻的印象。

臺中農改場最後表示,「清流部落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為跨接公、私部門與部落農友的合作專案,期望透過本專案維持經濟生產,同時兼顧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農藥與化肥使用,並落實推廣永續農業,達成部落循環創生發展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