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華科醫務長黃品諺
在人工智慧重新定義醫學的時代,藥物研發不再只是化學與生物的競賽,而是數據與演算法的革命。Google旗下的DeepMind再度引領這場變革,而台灣新藥廠所自主研發的Silmitasertib(CX-4945)正是這場變革的關鍵。繼2020年以AlphaFold憑藉深度學習技術,成功以接近實驗精度的方式預測蛋白質的 3D 結構,被認為基本解決了科學界長達五十年的「蛋白質折疊問題」後,DeepMind最新生物AI模型「C2S-Scale」再次於藥物開發領域寫下新篇章,點亮了人類投藥對抗癌症的新希望,這次,台灣生技公司的研發實力再度被世界所關注。
從AI預測到實驗證實:Silmitasertib的全新免疫潛能
2025年10月,DeepMind與耶魯大學共同發表研究。利用擁有270億個參數的最新生物AI模型「C2S-Scale」分析超過4,000種已知藥物分子,「點名」了台灣生華科(股票代號:6492)研發中新藥Silmitasertib(CX-4945),顯示這款CK2(Casein Kinase 2)抑制劑可能具備未被充分發掘的免疫調節潛能。
CX-4945原本是一款針對人類蛋白激酶CK2(Casein Kinase2)的口服小分子藥物。CK2是癌細胞裡的「多功能開關」,控制細胞分裂、修復與抗壓能力。許多腫瘤都因CK2過度活躍而變得難以治療,因此抑制CK2能有效限制癌細胞的生長。
然而,DeepMind的AI模型發現這款藥物的價值不只於此。模型預測CX-4945還能「喚醒」被腫瘤壓制的免疫反應,讓免疫系統重新識別並攻擊癌細胞;這意味著它能將原本對治療無感的「冷腫瘤」,轉變成能被免疫細胞辨識的「熱腫瘤」。
耶魯大學實驗室數據亦驗證AI的預測:當CX-4945和低劑量干擾素(Interferon)併用時,腫瘤細胞的「抗原呈現」能力提升近50%,T細胞活性顯著增強。這項由AI啟發的全新機制,展現CX-4945具備抗腫瘤與免疫激活的雙重路徑,成為全球第一個由AI引領藥物再定位的市場首見新藥。
解密免疫啟動機制 重新打開人體的「警報系統」
要理解CX-4945的價值,得先了解人體如何「發現」癌細胞。正常情況下,細胞內有一套偵測異常的防禦網路。
- cGAS-STING路徑:就像警報系統,負責偵測細胞內異常DNA(例如病毒或突變細胞)並啟動免疫警報。
- TBK1/IRF3路徑:則是警報觸發後的「指揮中心」,會啟動第一型干擾素(IFN-I)等免疫信號,召喚免疫軍隊出動。
但在多數腫瘤中,這兩條防線常被CK2過度活化壓制,導致警報靜音、癌細胞得以偽裝逃脫。CX-4945透過抑制CK2,重新開啟這套警報機制,讓身體再次辨認出「這裡有壞細胞」。更重要的是,CX-4945並非任意強化干擾素,而是選擇性放大原本微弱的干擾素訊號,避免高劑量干擾素對患者造成的毒性,達到平衡又高效的免疫激活。
AI驗證的「雙重戰力」 從標靶到免疫的橋樑
早在DeepMind研究揭露前,生華科團隊已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類似反應, Google AI的再發現讓這一現象有了理論基礎。
此外,臨床研究亦顯示CX-4945與化療藥順鉑(Cisplatin)以及吉西他濱(Gemcitabine)併用時能比單純使用化療更具抗癌效果。
AI驅動新藥研發革命:時間與成本的顛覆性革新
傳統新藥研發平均需耗時10至15年、成本動輒高達20億美元以上才能進到市場。而在AI輔助下,未來新藥開發成本可望大幅降低50%以上,開發總時間可望縮短至3至12年,尤其在臨床前與候選藥物篩選階段展現顯著成效。若進一步在人體臨床驗證,C2S-Scale AI這類模型能生成具生物可信度的藥理假設,直接導向作用機制研究與臨床開發,成為藥物研發的「加速器」,將被視為人類邁向第五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契機。
AI落地及藥物開發前景
CX-4945為口服小分子藥物,已在多項臨床試驗中證明安全性良好,副作用可控;這些基礎讓CX-4945有機會在未來與免疫療法、放療或化療形成全新組合策略。若生華科與Google DeepMind深化合作,聚焦於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不具反應的患者族群,關鍵轉化步驟將是體內驗證,先以小鼠模型確認CX-4945誘導的抗原呈現是否能轉化為真實的腫瘤縮小與免疫反應提升以及最終在人體臨床試驗上觀察屬「冷腫瘤」類型的癌別是否能重現模型的預測,可以預見Silmitasertib(CX-4945)將是此模型的要角。
對全球醫學及科研界來說,這是AI時代的分水嶺,有可能是真正從人工智慧研發攻克癌症新解方、創造人類最美好生活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