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伯今年 70 歲,年輕時在公家機關工作,省吃儉用存下了一筆退休金。原以為晚年生活可以安穩,卻在某天接到一通「假檢察官」電話,對方聲稱他涉嫌洗錢,必須把存款匯到指定帳戶「暫時保管」。驚慌之下,王伯伯險些把數百萬元的積蓄全數轉出,幸好兒子及時發現,才避免了一場悲劇。
類似的案例在台灣層出不窮。根據刑事局統計,詐騙集團每年造成數百億元損失,其中受害族群中,65 歲以上長者比例逐年攀升。這些長輩往往一生辛苦工作,好不容易累積退休金,卻成為詐騙分子的「首要目標」。為什麼長者特別容易受害?又該如何避免?
▌長者容易成為詐騙目標的原因
一、數位落差
現今詐騙手法大量透過網路、通訊軟體進行,例如假冒簡訊連結、偽造銀行網站、投資群組等。對於不熟悉數位工具的長輩來說,很難辨別真假,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
二、孤獨與信任
許多長者因退休或家人忙碌而缺乏陪伴,當陌生人耐心與他們聊天、關心,往往容易建立信任感。詐騙集團正是利用這一點,透過「愛情詐騙」或「假交友」引誘長輩掏出錢財。
三、害怕權威
不少詐騙電話會冒充檢察官、警察或銀行職員,長輩在接到指令時往往不敢質疑,以為真的「犯法」或「帳戶有問題」,而匆忙交出個資或金錢。
▌預防之道:資訊、陪伴、機制
一、提升警覺:學會「三不」原則
政府單位長期推廣「不聽、不信、不匯款」原則。長者在接到陌生電話或訊息時,應先冷靜思考,不要急著回應,更不要依指示操作 ATM 或轉帳。若有疑慮,可以立即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查證。
二、子女與家人的陪伴
研究顯示,與家人互動頻繁的長者較不容易受騙。因為在遇到可疑情況時,他們會更傾向向親友求證。子女不僅要關心父母的健康,也要定期和他們分享最新的詐騙手法,例如「假投資平台」、「假簡訊」、「猜猜我是誰」等,讓長輩保持警覺。
三、建立「守門人」機制
銀行、郵局往往是長者匯款的最後一站。近年來,許多金融機構訓練櫃員成為「守門人」,若發現長者出現可疑大額匯款,會進一步詢問並勸阻。這樣的制度大幅減少了詐騙成功率。未來也可以進一步推動跨部門合作,讓社區、金融機構、警方形成保護網。
四、善用科技工具
雖然數位落差是風險,但科技同樣能成為防護。例如安裝來電辨識 App、設定銀行帳戶的轉帳警示,或由子女協助設定「小額轉帳限制」,都能降低長者遭到詐騙的機會。
▌從「怕被騙」到「會防騙」
退休金是長者一生努力的結晶,失去這筆錢,不僅是財務上的打擊,更會造成心理創傷與生活不安。因此,防詐並不只是法律與警方的責任,而是需要整個家庭與社會共同參與。
王伯伯在差點受騙後,如今會把所有可疑電話記錄下來,並與朋友分享。他說:「我們老人家最怕的是孤單,一有人跟我們多講幾句話,就容易信了。現在我知道,真正關心我的人,其實就在家裡。」
當一個世代懂得守護自己的積蓄,也就能真正享受晚年的安穩與尊嚴。防詐的過程,既是金融安全的課題,更是一堂代際互助的功課。
【閱讀更多文章請至:財富覺醒 世代大不同-理財周刊25周年慶專題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