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肺癌 國健署即起放寬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服務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5-10-14 21:37

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曹書儀醫師

肺癌是一個常見且不可忽視的重要癌症,2024年年底國民健康署公布的統計資料,以發生人數而言,肺癌連續兩年為首位,大腸癌為第二位,乳癌則排第三位。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曹書儀主任表示,以發生率而言,乳癌則排第一位,肺癌第二位,大腸癌第三位。

癌症死亡率肺癌連續十年為首位,排名高於前幾種常見癌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此種癌症診斷時約半數已經轉移到其他臟器,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有14 %。要如何提高肺癌存活率,一直是臨床醫師關注與努力的問題。

曹書儀主任指出,醫師提高肺癌存活率可由下列幾個方向討論,第一:減少肺癌危險因子,進而減少肺癌發生。第二:減少晚期肺癌,包括早期診斷與篩檢。第三:增加肺癌治療效果。

常見的肺癌危險因子包括年齡,遺傳因素(有家族史者易罹患),吸菸或二手菸(台灣癌症登記五成新個案與吸菸有關),環境污染(暴露於石棉或氡氣等),原有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結核等),其他輻射與化學藥物暴露。這些危險因子有些可以減少,如戒菸或減少職業環境的曝率,但有些是不可改變的因子,如年齡與遺傳因素。

早期診斷除了注意肺癌症狀,包括持續咳嗽,咳血,呼吸急促,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慾不振,其他肺癌轉移造成的併發症 (骨骼疼痛,四肢關節痠痛,淋巴結腫大)。

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與正子攝影等),與組織切片等,來診斷肺癌的組織型態與分期。若有廣泛的淋巴結轉移或產生遠處轉移(如腦部、肝臟、骨骼等處)便是無法使用手術治癒的晚期肺癌,台灣超過五成的患者在診斷時就已經屬於晚期,超過四成屬於遠端轉移的第四期肺癌;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統機資料顯示,近年來因為治療藥物進步,第四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雖然已漸漸提升,但仍只有14%,與第一期肺癌五年存活率約95%相比,相差甚鉅。

曹主任說明,肺癌的早期篩檢為近年來成為重要的議題。國民健康署於2022年7月開始執行肺癌篩檢計畫,並於2024年1月1日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下修具肺癌家族史之篩檢對象年齡5歲;此外,參考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將重度吸菸者吸菸史條件放寬。

目前建議接受篩檢對象為具有肺癌家族史(具血緣關係的一級親屬有肺癌病史)45至74歲男性,40至74歲女性;50至74歲重度吸菸者(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符合資格者每兩年可接受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曹書儀醫師強調,肺癌篩檢流程為執行低劑量電腦斷層基礎篩檢,若無肺部結節,則每兩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至少兩年;若有肺部結節,則依照結節的影像性質與直徑大小,在3-12個月內追蹤電腦斷層,或直接進行切片等近一步檢查。

※衛福部提醒您 吸菸能導致肺癌、心臟血管疾病!※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