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氣溫頻創新高,若長時間從事戶外活動,應特別留意熱傷害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資訊,熱傷害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與最嚴重的熱中暑。若未能即時處理,熱中暑可能導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為幫助民眾提高警覺,《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的網路討論,分析歸納出六大常見中暑跡象,提醒民眾隨時注意身體變化。
頭暈想吐、頭痛成中暑警訊,身體發出求救訊號
在網路討論中,「頭暈想吐」是最常被提及的中暑跡象之一。有民眾分享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時,因高溫而「直接在路邊吐」,亦有戶外工作者表示「上班上到中暑狂嘔」,直言「高雄的太陽真的太毒辣」。網友們紛紛提醒,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務必適時補充水分,但避免飲用冰水。
除了噁心想吐,「頭痛」也是常見的徵兆。有網友抱怨自己因連日高溫而「頭痛兩天都好不了」,甚至痛到無法入眠。更有民眾分享,中暑後「昏躺了一天,連吃東西都沒力氣,還頭痛到吐」,即使服用止痛藥也毫無作用。部分民眾也表示,若出現「疲倦、頭痛、食慾不振」等狀況,就知道可能是中暑了。
當心體溫飆高、肌肉痙攣,及時降溫是關鍵
此外,中暑時也可能出現「體溫升高」與「肌肉痠痛及痙攣」等反應。有網友形容身體「完全無法降溫,覺得好熱」,只能透過刮痧或多喝水來幫助退熱。過去有擺攤經驗的網友則分享,曾在豔陽下久站,熱到「全身性抽筋」,才驚覺已經熱中暑。他也熱心分享實用降溫法:「腋下夾冰水10分鐘左右,之後就好多了」,提醒及時降溫可有效緩解不適。
中暑的徵兆從輕微的疲勞、頭暈,到嚴重時的昏厥,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若在高溫下感到不適,應立即尋找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若症狀持續未緩解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