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共蒐藏了293件織品、生活器具及金屬製品等文物。自2005年開館營運以來,長年穩坐全國原住民族地區原文館年度入館人次冠軍,今年更進一步開啟國際交流,赴德、奧博物館調查研究散佚海外的烏來泰雅族文物,為此,原民局特別策劃泰博館《編織.復返》20年特展,今(25)日於新北市政府一樓大廳開展,將展出泰博館20年蛻變全紀錄。
烏來泰博館走過20年,至今累積服務人次突破400萬,且長年穩坐全國原民地區原文館年度入館人次第一,館內典藏的有形文化資產,從語言、織品及生活器物到族人生命經驗的田調資料,泰博館就像一座緩慢而堅定的織布機,一線一線將烏來的山川歷史和在地人的故事,細密且綿密地編進泰雅族群的文化圖景。
因此特展以「編織」為核心意象,並以「復返」為名,思考當代族人如何透過物件所蘊藏的知識進行文化實踐,而泰博館又如何在其中扮演好橋樑角色,為此特展規劃了三大展區。展覽中更首度播放七位建館重要推手、在地編織協會成員與館內工作者親口分享紀錄影片,希望持續啟發更多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可能性。
這次策展從泰博館的發展歷程展開,並將鎮館之寶「泰雅族貝珠長衣」首度移展館外公開亮相,且去年甫完成修復的「醫用聽診器」也一併展出,象徵泰博館20年來在研究、修復與推廣上的珍藏鉅獻,另亦有結合科技的互動裝置,邀請觀眾一步步體驗泰雅織布的流程與技巧,織出屬於自己的成品。
副市長陳純敬表示,泰博館20年的努力,是無數人攜手織就的成果,正如國家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尤瑪·達陸這次專為特展參與創作的意象裝置與地板設計,象徵著編織精神的綿延不息,也承載著烏來泰博館20年來的歷史記憶。
透過這次特展,誠摯邀請民眾走進館內,感受泰雅織布的美與生命力,未來20年泰博館將持續深耕專業、拓展國際合作,與相關國內、外博物館進一步合作,進行文物調研,建立烏來織者的技藝知識庫,並讓文化回到族人生活中,使泰博館成為與烏來在地一同守護泰雅文化的重要平台。
原民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強調,文化影響力是城市競爭力一環,國人愈了解台灣歷史文化,愈有自信展現優勢,「編織·復返tminun msbnahan-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20週年特展」,即日起於市府一樓大廳展至9月1日,後續將移至烏來泰博館接力展出至115年5月31日止。
展覽期間也推出豐富的周邊活動,包括兩場講座沙龍分別於8月25日與8月27日在新北市政府舉行,從地方博物館的文化角色出發,延伸至泰雅織藝的當代表述,透過多元觀點對話,邀請大家重新思考「織」的意義與未來。
此外,2場親子活動則於8月29日(新北市政府)與10月4日(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登場,不僅有2本繪本故事分享,現場還加入刮麻與織布體驗,後續還有8場織布主題手作課程,將於9月至11月於烏來泰博館陸續展開,歡迎大朋友、小朋友一起從一針一線中體驗工藝的細膩與文化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