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關稅風暴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08-14 10:15

美國高關稅政策不僅影響國際現勢,更將衝擊市場供需與消費行為,企業將重新思考品牌價值與產品性價比,努力轉型適應變局。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美國的對等關稅是在原有稅率外,另加徵個別國家的對等關稅。經貿辦指出,行政院4月4日召開「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記者會時,經貿辦的簡報中,即已清楚說明依據美方的行政命令,各國輸美產品適用的關稅是在原有稅率外,另加徵個別國家的對等關稅。

台美關係歷史性時刻

更早的時候,3月5日魏哲家在白宮宣布擴大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後來對外確定是1650億美元,接著,在總統府的記者會上,賴清德表示這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的時刻,當時32%的對等關稅,跟中國的34%關稅率沒差多少。但媒體有注意到中國的對等關稅是疊加上去的,而台灣的媒體聚焦在賴總統說的:爭取零關稅。

高關稅下新消費者行為

所以市場停在刻板印象:「台積電已經宣布加碼投資美國,賴總統既然說爭取零關稅,那麼就等好消息。」在國安基金的護盤下,加權指數越漲越高,截稿前已逼近24416歷史高點,用股市的上漲來粉飾疊加關稅對台灣的衝擊,當然是個高招,雖然疊加關稅沒成為媒體抨擊的突破點,但影響是真實的存在,經過一段時間,消費者才會驚醒過來,又不能改變什麼,於是廠商要如何抓住高關稅下的新消費者行為將是下個課題。

出口導向企業受關稅衝擊後,成本壓力回擊台灣,加上生產外移、競爭力下降,部分商品(特別是電子、機械、汽車零件等)在國內銷售可能面臨「供應成本上升」與「市場價位提升」。美國提高疊加關稅,不僅影響台灣出口廠商,也透過物價、就業、消費信心等層面間接改變台灣消費者行為,預期台灣消費者將更謹慎消費、支持國產、重視價值與商品來源,消費型態轉向精明分層、共享循環與延遲型消費。

市場品牌價值將轉向性價比

也不是只有台灣的消費者會更重視性價比,高關稅環境下,美國消費者行為也會發生改變,由原本品牌導向、偏好高品質外來商品,轉向本地化、注重價格、比較產地、追求二手或替代商品。在2021-2022年的高通膨環境,高收入族群維持原有消費模式,而中低收入族群消費更加集中於必需品、生活支出,減少奢侈、非必要性消費。

面對不確定的經濟狀況與物價波動,消費者更常採取「延遲消費」或「分期購買」策略,聚焦高CP值商品。數位管道如比價網站、團購、社群推薦的使用率提升,消費行為更精密分析,主動尋找資訊、判斷商品來源與價格合理性。企業則需針對消費者新行為調整商品結構,更重平價、本地化、高性價比、彈性付款與售後服務,若能順應此趨勢,才能維持競爭力、穩定消費動能。

外國政府及企業大規模投資美國,會推升原材料、土地與製造設備等資源需求,使短期內相關價格上漲,也助漲薪資、房地產、市政基礎建設等成本。

美國高通膨率回不去了

美國通膨年增率自2023年5月到2025年6月都維持在2%以上,未能降到2%以下的主要原因:(1)關稅政策推升物價,(2)住房、食品與勞動成本結構偏高,(3)勞動市場緊張,(4)工資持續上漲,(5)能源價格變動與供應鏈調整,(6)核心商品通縮結束,(7)消費者預期與政策不確定。

綜合上述因素,如果川普接管聯準會並激進降息,美國短期通膨率將明顯加速,2026年前難回2%以下,預估2025-2026年通膨年增率至少3%-4%。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03期] 👈點紅字看更多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