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投資風享(11/17-11/21) AI產業泡沫的擔憂升溫 港股三大指數全線下挫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11-26 11:30

上周(11月17日至21日),香港股市經歷顯著波動,三大指數全線下挫。恒生指數於11月17日開盤報26441.70點,隨後震盪下行,至11月21日收盤報25220.02點,全周累計下跌5.09%,總成交額達1.2萬億港元。恒生國企指數走勢與恒生指數走勢相似,開報9364.20點,收報8919.78點,周跌幅5.09%;恒生科技指數表現最弱,開報5771.51點,收於5395.49點,周跌幅達7.18%

上周港股下跌主要受三重因素疊加影響。首先,科技板塊承壓成為拖累大盤的核心力量。恒生科技指數自10月2日高點累計回檔超20%,進入技術性熊市,主因市場對全球AI產業泡沫的擔憂升溫。英偉達雖公佈強勁業績,但其股價“高開低走”的單日反轉走勢(11月20日美股收盤跌3%),加劇投資者對AI概念估值過高的恐慌,連帶港股科技股遭拋售。

其次,宏觀政策與地緣風險擾動市場情緒。美聯儲10月雖降息25基點,但鷹派表態壓制12月降息預期,疊加中美關稅衝突升級(特朗普政府宣佈11月起對華加征100%額外關稅),外資風險偏好顯著收縮。

最後,部分行業利空事件放大波動。例如寧德時代(03750.HK)約7750萬股H股基石投資者股份,於11月20日解禁,當日股價大跌5.66%,引發鋰電池板塊集體走弱;領展房產基金(00823.HK)因中期分派額同比降5.9%,股價單日重挫6.42%,拖累地產投資信託板塊。儘管內房股受政策利好(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房地產高品質發展”)逆勢走強,融創中國(01918.HK)、萬科企業(02202.HK)周漲幅超3%,但未能抵消科技與金融股的疲軟。整體而言,港股在外部風險傳導、行業分化加劇及情緒面接近“冰點”的背景下,呈現防禦性資金向高股息資產轉移的特徵。

機構觀點方面,中信證券強調港股估值折價仍顯著,2026年或迎第二輪修復行情,建議關注科技、醫療及資源品板塊;華源證券則指出房地產政策端發力預期增強,高品質住宅開發或成新週期主線。

上周港股多家企業發佈關鍵公告,涵蓋業績、戰略並購及行業研報:
小鵬汽車-W(09868.HK) 公佈第三季度業績,汽車交付量達116,007輛,同比大增149.3%;總收入203.8億元,同比增長101.8%,環比提升11.5%。淨虧損收窄至3.8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78.9%,毛利率升至20.1%,反映規模效應下盈利結構持續優化。

華住集團-S(01179.HK) 三季度收入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1%;淨利潤15億元人民幣,增長15.4%。國內商旅需求復甦帶動入住率提升,中高端酒店品牌擴張貢獻主要增量。

華潤電力(00836.HK) 前10月累計售電量1.85億兆瓦時,同比增6.5%。其中光伏售電量增速達53.6%,風電增14.4%,顯示新能源轉型成效顯著,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升。

網易-S(09999.HK) 第三季度淨利潤86.16億美元,同比增長31.77%,每股派息0.114美元。遊戲與雲業務雙引擎驅動,旗艦產品《逆水寒》手遊及AI技術賦能廣告收入增長。

匯量科技(01860.HK)第三季度營收5.32億美元,同比增27.6%;經調整EBITDA達4705萬美元,大增37.3%。程式化廣告平臺Mintegral的亞太及拉美市場滲透率提升,推動利潤率改善。

中聯發展控股(00264.HK) 擬收購龍騰半導體最多100%股權,交易代價45億至90億港元。標的公司主營功率半導體器件,並購有望強化公司在新能源汽車晶片領域的佈局。

北大資源(00618.HK) 宣佈成立人工智慧醫療諮詢服務委員會,整合AI技術與醫療資源,探索智慧診斷和健康管理解決方案,回應“AI+醫療”政策導向。

健倍苗苗(02161.HK) 中期收益4.3億港元,同比增7.7%;淨利潤1.15億港元,增長20%。中成藥及保健品類產品在東南亞銷售擴張,疊加成本管控優化盈利。

上周發佈股份回購計畫的港股公司包括:騰訊控股(00700.HK)、小米集團-W(01810.HK)、中國飛鶴(06186.HK)、創科實業(00669.HK)、中遠海控(01919.HK)、中國石油化工股份(00386.HK)、中集安瑞科(03899.HK)、瑞聲科技(02018.HK)、一脈陽光(02522.HK)、聯易融科技-W(09959.HK)、固生堂(02273.HK)、美高梅中國(02282.HK)、連連數字(02598.HK)。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