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很榮幸有機會訪問到沈萬鈞(萬鈞法人視野),他給人的感覺是溫和且沉穩的,很難想像他已是在競爭激烈的台股基金業中,擁有超過十二年操盤經驗、屢獲大獎的投資副總經理。他所管理的復華中小精選基金,規模逾百億新台幣,長期績效更是業界翹楚。
訪談中感受到的不是來自於短期暴利,而是源自於對產業脈絡和金融邏輯的深度結合。這份獨特的「法人視野」,正是從他職涯的關鍵轉折中淬鍊出來的。
從工程師到法人視野: 融合理工與財金的投資邏輯
「我的職業生涯起點,是許多台灣人都嚮往的台積電工程師,」沈萬鈞說道。從清大電機系畢業後,他在科技核心領域待了三年。這段經歷給了他一個巨大的優勢:「我從最底層理解了半導體產業的運作邏輯與技術門檻。」
「後來,我決定赴美深造,在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取得財金所碩士學位,完成了從理工到金融的關鍵轉型。」
「這一切並非偶然。我發現,在台灣的金融環境中,看懂產業趨勢和科技脈絡的重要性,有時遠勝於傳統的會計財報。畢竟,台股市值中電子股佔比極高,看不懂科技,就等於看不懂台灣的經濟。」
「法人視野」並非單純指資金量大,而是指一種思維邏輯:
穿透力:必須能穿透短期市場雜訊,直指趨勢的本質。
長期性:必須以長期績效為目標,而不是追逐單一事件的波動。
基本面:尤其像沈萬鈞操盤的中小精選基金,更需要對基本面保持熱情,才能從眾多標的中找到未被市場定價的潛力股。
這種融合理工的精準性和金融的策略性的視野,成為沈萬鈞長期維持突出績效的基石。
趨勢判讀:AI是否泡沫?
現在市場上最熱門的話題當然是AI。「很多人問我,AI會不會是下一個泡沫?我斬釘截鐵地說:AI絕非一時的泡沫,它是企業生存的『競爭壁壘』,是無法逆轉的趨勢。」
AI的本質: 降本增效與需求的鎖定
AI的本質是什麼?是「降本增效」(Cost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
你看到Amazon裁員幾萬人,這說明了什麼?當你導入AI後,你的成本效益遠超競爭對手。如果你不導入AI,你的競爭對手已經在用AI裁掉人力、優化流程,他們一年的費用比你少很多的時候,你怎麼跟他競爭?你不做,就只能被淘汰。
真正的需求是不斷出現。就像沙子裡淘金一樣,這個需求是內含在每一個產業升級中的,讓你找不到替代的本錢將其抽走。新的趨勢一旦確立,它的力量是無人能阻擋的。
錯誤的關注點: 基礎建設與生態圈的邏輯
許多人對AI的關注點是錯的。他們只盯著OpenAI的訂閱數,或是某個AI服務一季的短期獲利。他們會說:「我身邊的人都沒有在訂閱ChatGPT Plus啊,這一定是泡沫。」
這完全忽略了長期趨勢與基礎建設的龐大投入。微軟、Google這些巨頭,投入數千億美元來構建算力、儲存空間和AI服務,難道他們是為了賺一點點訂閱費嗎?當然不是。訂閱費只是「收點停車費」,真正的目標是主導市場、建立生態圈,以及將AI服務內化為企業客戶的關鍵競爭力。
這種從底層結構開始的變革,決定了未來市場將走向強者恆強、大者恆大的新邏輯。
投資操作邏輯: 趨勢確立後,難度反而升高
市場在經歷一波強勁的趨勢確立之後,沈萬鈞認為操作難度並不是降低,而是升高。
以前的景氣循環股,例如航運缺船、被動元件缺貨,這個週期性可能持續兩三年,操作節奏較長,容錯率也高。但現在不行,現在市場資金流動快速,一旦趨勢出來,操作必須更即時。
「你不能用以前的觀念來思考。即使AI趨勢短期震盪整理,你仍然必須隨時關注它」,因為需求是持續性的、無法被替代的。這種操作節奏的改變,對投資人的要求是更高的。
在資訊雜亂的市場中,法人如何保持冷靜、做出判斷?
法人視野的兩大判斷原則: 尋找「未完全反應」的機會
沈萬鈞有兩個核心原則,這也是他選股時反覆檢驗的邏輯:
原則一:觀察資訊是否已完全反應(利多出盡的陷阱)
當你聽到市場上有人在瘋傳某間公司有多好多好時,你必須反過來問自己:這個「好」是否已經被股價充分反映了?
如果這家公司業績已經大幅出來、股價也飆高到極致,這往往代表市場上所有人都已經知道這個利多,那麼就要謹慎判斷是否已經走入「利多出盡」的陷阱。
法人視野的操作,是尋找邏輯已成立,但尚未被市場完全反應的標的。反之,如果一個強大的趨勢邏輯是成立的,但它的業績卻還在低谷徘徊,甚至毛利率還沒上來,那反而可能是「未完全反應」,存在真正的投資機會。
原則二:是否合乎邏輯?(從生活現象驗證趨勢)
任何投資建議都必須通過「邏輯性」的檢驗。
例如,如果有人跟你說AI對記憶體的需求很高,你不能只聽信業者的喊話,你必須從生活中去驗證這個邏輯鏈是否成立。
驗證點:你去看YouTube影片,是不是已經大量出現AI生成的內容?你問問身邊的企業,是不是已經開始討論導入AI來裁員增效?
關鍵:當這個需求是你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而且不斷出現時,這個邏輯性就成立了。
沈萬鈞以記憶體為例來說明如何運用這兩點。
景氣循環股在大趨勢來臨時,毛利率通常會飆升到20-30%。但如果我們回頭看,現在相關公司的毛利率可能還在負值,例如負20%左右。這就說明了什麼?趨勢的邏輯已經成立(AI需求持續噴發),但趨勢的成果尚未完全反應到業績上。這告訴我們,雖然現在市場雜音很多,但底層邏輯的需求是成立的,它仍然處於趨勢的初期爆發階段,而不是已經結束的末升段。
總結來說,沈萬鈞希望大家具備的「法人視野」,不是告訴投資人要買哪一支股票,而是教你如何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從趨勢、驗邏輯、判斷反應程度,讓自己成為一個冷靜的決策者,才能在強者恆強、節奏加速的市場中,抓住真正的萬鈞之力。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15期] 👈點紅字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