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南市場作為臺北食材供應的樞紐,在改建後迎來一組結合科技、傳統工藝與社區參與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文化局長蔡詩萍與荷蘭在臺辦事處代表、藝術家阿爾諾·科寧(Arno Coenen)共同出席發布會。
跨文化連結: 藝術家阿爾諾·科寧曾創作荷蘭鹿特丹著名的《豐饒之角》,他再度以奇幻詩意的手法,將市場空間轉化為藝術殿堂。他指出,龍形雕塑《紫氣東來》的靈感來自16世紀畫家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himbaldo),巧妙地以市場食材組成龍身,象徵力量與繁榮。
傳統與科技融合: 龍形雕塑由臺灣工藝師以剪黏、類交趾陶與馬賽克等傳統工藝塑造而成,同時融入了荷蘭的臺夫特藍瓷(Delft Blue)元素,成為跨文化的象徵。本次創作更首度嘗試將人工智慧圖像轉譯至彩盤製作,開創了科技與傳統工藝融合的新典範。
三大亮點作品:承載庶民飲食與城市記憶
本次公共藝術由三件作品組成,總斥資2500萬元,共同描繪環南市場的文化底蘊:
1.《紫氣東來》(龍形雕塑): 位於市場入口,龍身匯聚市場多樣風味,象徵生命力與繁榮。作品在龍年構思、蛇年完成,更具延續智慧的寓意。
2.《環南風味》(八組瓷盤): 位於北一門樓梯牆面。八組大型瓷盤描繪從清晨進貨到餐桌上菜的旅程,將市民票選的食材元素轉化為法華彩圖像,承載著庶民飲食文化與濃厚人情故事。
3.《城市印象》(陶板壁畫): 位於二樓高牆。畫面左半部呈現龍山寺、西門紅樓、臺北101等地標,右半部延伸至臺中、彰化等農漁產大縣,勾勒出環南市場作為全國食材集散地與文化樞紐的重要角色。
工藝師巧手加持:精準再現AI圖像的立體質感
在製作過程中,工藝師們運用多項繁複技法。法華彩大師張美雲負責瓷盤製作,透過控制釉彩層次與燒製細節,成功讓AI圖像化為具象的彩盤。五行創意藝術總監鞏文宜則率團隊運用類交趾陶與剪黏等工法,將平面人工智慧圖像轉化為六米高的龍形雕塑,同時兼顧美感與耐久性。
文化局表示,環南市場的公共藝術是臺北公共藝術演進的重要里程碑,與水源市場的《水源之心‧花漾水源》相互呼應,將兩大市場打造成為「城市藝術新地標」。市府將持續推動公共藝術結合市場與社區,讓藝術融入市民生活,成為共享的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