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今(20)日舉辦「臺北醫院尋路體驗升級發表會」,正式對外發表尋路體驗優化成果。這項專案為衛福部前部長薛瑞元任內牽線,由衛福部醫福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簡稱台設院)合作推動,首家導入場域即為臺北醫院,未來將擴大應用於全臺各部立醫院。
這場「設計×醫療」的跨域合作,目的是改善醫療場域中常見的「找不到路」、「看不懂指標」問題。對長者、身障者、首訪民眾來說,標示不清、動線混亂不僅影響就醫效率,也增加焦慮與身心負擔。「醫院是一個承載無數情緒的空間,設計不是為了美觀,而是要幫助每一位走進來的人,也能感到安心。」
臺北醫院鄭舜平院長指出,近年來持續推動「智慧醫療 × 永續醫院」雙軸轉型,而「尋路體驗」的改善,也是將「以人為本」的思維與設計導入醫療場域的具體實踐。導入設計專業模組,不只是換了標示牌,而是從視線高度、文字大小、顏色辨識到動線邏輯都進行了重新盤點與優化,確保設計真正對使用者友善,也期望藉此建立可複製的範本,供其他醫療機構參考。
「任何多餘的繞路都可能增加病人的焦慮與不便。」此合作計畫源於衛福部與台設院於去年簽署的合作意向書,期望透過設計力導入醫療場域,提升整體服務體驗。衛福部前部長薛瑞元出席並指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公共醫療空間的指標與動線若能結合專業設計思維,不僅能減少高齡者繞路、問路的困擾,也提升整體就醫效率與公平性。
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指出,「醫療以人為本」這份初心,往往從病人踏進醫院的第一步就開始體現。當一位身體不適的民眾、或是高齡長輩,能在一個清楚、直覺、友善的空間中,順利找到診間與服務窗口,這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一種對病人的貼心與尊重。林慶豐執行長肯定臺北醫院作為首發場域的成果,盼望未來能加速複製至更多醫院,打造清晰、友善、無障礙的公共醫療服務空間。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陳全政副組長表示,設計導入公共醫療場域,不僅提升民眾就醫體驗,更展現服務創新的潛力。這樣的跨域合作,有助於醫療產業升級,創造民眾有感的政策成果。未來產發署也將持續支持具社會價值的創新應用,讓設計思維成為推動公共服務轉型的重要助力。
台設院張基義院長表示,醫院指標若不清晰,就會造成「看不到、看不懂」的困擾,需要依靠人員或志工指路,台灣設計研究院運用設計思維整理的尋路系統有「以人為本、系統整合、可持續應用」三大設計價值,讓民眾在就醫的過程中,感受到清晰、安心與人本的服務。